香港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西边临近澳门,北边与深圳隔一条河,南边是珠海的万山群岛。下图为香港范围及周边地图:
香港主要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几个区域,以及周围262个岛屿,大概划分如下图:
香港在1997年前受英国人管治,但是英国人一开始不是很想要这个地方。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人只想和中国作贸易,觉得永久占领中国领土当殖民地太麻烦,即可能引起其他国家嫉妒,又需要花费很多钱。他们考虑过台湾、穿鼻、舟山群岛等地作为殖民地。
海军上将义律(Charles Elliot)认为香港是良港,如果发生战事,适于停泊船只。他无视英国的要求,坚持选择了这里。
鸦片战争期间,香港岛就被英军作为物资中转基地。1841年5月,岛上只有四千多居民,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商人、渔民、劳工。
1841年6月7日,义律宣布香港成为自由港,不用向英国支付费用。“自由港”这个定位,对日后的香港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璞鼎查(Henry Pottinger)和中国在在1842年8月签订了《南京条约》,香港岛正式被割让。1843年,璞鼎查成为第一任港督。
当时英国认为对香港岛的占领是暂时的,主要用其为军队提供服务,所以一开始只建设一些比较设施,比如军营、医院、仓库、道路、码头等。
1843年6月,英国颁布《香港宪章》,将香港作为直辖殖民地进行管理。同年,英国人以欧洲城市为模板,创建了维多利亚城。总测量官哥顿提出维多利亚城的首个城市规划。见下图:
图中红色为太平山华人社区,右下角蓝色的小块是港督府邸。橙色和绿色的地方是市场。维多利亚城初步形成上环、中环、下环三个部分。
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城依山傍水,完全按照欧洲城市空间建设。重要的建筑和公园都是欧式风格,建筑材料以石材为主。下图为1870年的香港港口照片: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香港的经济支柱是转口贸易。鸦片和苦力贸易是香港早期转口贸易的核心内容。
1847年,香港出口总值22万英镑,其中鸦片占86.5%。另外,在1847—1857年的10年间,运载华人劳工从香港前往古巴的英国航船就有26艘,共载9600多人。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很多华商为了躲避战乱逃亡香港。香港的人口开始迅速增加,城市住房和用地越来越不够。
1860年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北京条约》,中国正式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香港的范围第一次扩展到中国大陆。
1870年,香港开始以公开拍卖的方式开发九龙半岛西部。西九龙的道路以中国不同省份或者城市的名称命名,反应了当时民间主导开发的特色。
从现在的西九龙地图上,还能看到一些这样命名的街道,比如广东街、南昌街、东莞街等。见下图:
这个时期的九龙半岛主要被用作军事用地。对于城市的发展,只是在尖沙咀,油麻地、观塘等地有局部的建设。
下图为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九龙半岛街道图。可以看到沿着岸线有一系列的码头。九龙半岛西部有一些填海开发。见下图: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香港,形成了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南岸商业,北岸军事的城市格局。这里是欧洲人享受,华人受苦的地方。
19世纪70年代中叶,杰出的摄影师詹姆斯· 汤姆森对欧洲人“奢华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为他的英国助手提供的住所以及“他们乐此不疲的豪华设施”感到震惊……柏德小姐指责说:“在香港,你不时能看到欧洲人用手杖或伞柄殴打苦力。” (《香港史》)
1888年,为了避免华人居住区由于卫生条件差,产生瘟疫影响洋人,香港颁布欧洲人居住区条例,将中上环半山辟为洋人居住区,并禁止华人在洋人区居住。
下图为1888年的洋人与华人居住区分界图(为了方便手机观看,图纸转了90度)。能看出南侧山上的居住区明显密度更低,而且由于位于半山,景色也更好。
1881-1891年,香港人口从16万增长到22万,增长了38%。居住区变得更加拥挤,并且由于排污设施不完善,居民排污都在住所附近,环境非常恶劣。
虽然居住环境持续变差,城市管理者也迟迟不改进排污系统。终于在1894年,鼠疫爆发,先在华人居住区大肆蔓延,导致大量华人死亡。后来向欧洲人居住区蔓延。城市陷入治理危机。
在瘟疫过去后,港府重建了华人聚居的太平山区。新的规划增加了绿化空间、卫生设施和公共设施。
下图为爆发瘟疫之前太平山地区的地图。住宅排布比较密,没多少绿地。
下图为太平山区1905年规划图。增加了花园、戏院、细菌研究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直到1900年,香港才开始通过改善排污方式改善华人社区的公共卫生问题。
1889年-1903年,为了抵抗火灾和台风,香港进行了一系列填海工程,并修建避风塘。这些填海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为香港作为亚太地区重要转口贸易港奠定了基础。
下图为1889年以前的海边图片:
下图为填海后1903年海边港口图片: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国际局势紧张。英国认为如国要防卫香港,必须取得临近香港岛更多土地的控制权。
1898年,英国强迫清廷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方同意把新界地区以及235个岛屿租借给英国,为期99年。香港版图扩展至深圳河以南的“新界”。
下图为1842年、1860年、1898年中国三次割让的领土范围图。
1898年的条约大大增加了香港的土地面积。使得这个城市有机会拓展开发,也为日后开发新市镇打下了基础。
1904年,中环临海区的填海完成,新建了三条与皇后大道平行的道路。维多利亚城形成“四环九约”的格局。四环为上环、中环、下环、西环。其中上环是华人居住区,主要是太平山一带。中环是洋人居住区和机关、洋行、教堂聚集区。西环是放置医院、焚化炉、风月场所的地区。下环主要指湾仔和铜锣湾一带,在当时是洋行的仓库区。现在“下环”的名称已经基本不用了。
“约”主要指行政管制区,英语是District。“约”的类型划分为“保安约”和“卫生约”。一开始维多利亚城有七个“约”,后来发展到更多。“四环九约”的“九约”是个概数,最多到过“十一约”。
下图为1897年维多利亚城“卫生十约”划分图。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九龙和新界的功能分为民事、军事、海事、空运四大类。尖沙咀是九龙半岛的商业核心区,是当时香港除了中环以外的第二个城市中心区。
1920-1930年香港的城市发展,以九龙半岛为重点,也包括新九龙地区。下图为新九龙范围图。
当时香港对九龙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做了很多规划。下图为1926年九龙地区规划图。
这个时期香港的重要基础设施,包括大型码头、铁路总站、机场等,均位于九龙半岛。九广铁路1910年10月通车,下图为当时九龙铁路总站的图片。
1922年,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香港成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在这之前,香港以商贸发展为优先,城市格局由管理阶层的喜好确定。在这之后开始形成更加全面的规划,不再由个别领导决定了。
1930年,香港建成启德机场。机场用地来自何启和区德两人在九龙填海造地, 因此名为“启德”。作为香港的核心设施之一,启德机场的改扩建在之后的几十年一直被反复提上日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香港初步形成城市天际线,建筑风格也越来越商业化。下图为1930年的汇丰银行及周边区域照片。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香港从一个停船卸货的港口,发展成为一个跨海港分布的小型城市。
1937年日本侵华后,香港标榜中立,拒绝与日军合作,因此成为中国的物资补给站和情报提供地。此时香港人口约有100万人。
1941年12月25日,香港被日军占领,所有的城市建设都被搁置。此时的香港算上难民有163万人。
日本要把香港发展成为军港,并且把此地资源用于支撑战争。香港的自由贸易被关闭,中环被作为日军的军政中心。
为了占用香港资源,日本减少香港的常住人口,设定目标为75万。大量的人被赶走。到1944年,香港人口已减少到80万人。
在这期间,除了为军事用途扩建机场外,香港的城市没什么发展。1945年日本投降,英国回复了对香港的管治。二战后,香港开始了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城市丛谈(KKND2080)。禁止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