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样板戏都有哪几种

样板戏

“样板戏”指的是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中,涌现出了以《智取威虎山》、《芦荡火种》、《红灯记》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现代京剧,当时的中央领导要求对这些优秀剧目加以宣传推广,作为振兴京剧艺术的“样板”。1966年,当时的中央文革小组确定了《智取威虎山》、《沙家滨》、《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八部作品作为“革命样板戏”,成为正式的官方用语。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都是突出宣传毛泽东思想,歌颂革命英雄,是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八大样板戏都有哪几种_http://jingxuanwang.com_信息发布_第1张

1、《红灯记》

京剧艺术片《红灯记》,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大样板戏之一,八一电影制片厂1970年摄制。 影片根据中国京剧团的现场演出拍摄,片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中国京剧团《红灯记》剧组演出。 主要演员:浩亮饰李玉和,高玉倩饰李奶奶,刘长瑜饰李铁梅。《红灯记》,是一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记忆。作为排名首位的样板戏,《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个红亮的心》《浑身是胆雄赳赳》更是几十年来传唱不衰的经典片段……

《红灯记》——这盏50载不灭的红灯既是国家京剧院的“传家宝”,也是舞台艺术精益求精的范本。整整半个世纪以来,以《红灯记》为代表的现代戏创作不断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从1963年初创到1970年以电影定稿,历经8年,《红灯记》对艺术与舞台的严谨和敬畏渗透至骨髓,说《红灯记》是集体的智慧并不为过。“万变不离其宗,京剧的四功五法不能变,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演不好现代戏。”除了表演程式,在唱腔上,现代戏同传统戏相比也多了棱角和层次。如果说传统戏更多运用的是假声,那么现代戏则是经过装饰的高位置的真声,因为“现代戏既是京剧,又是生活”。《红灯记》虽然从一问世就在艺术界力压群芳,但是《红灯记》和《沙家浜》被称作“精益求精的样板”,而精益求精四个字也确实渗透到了骨髓。如果说红灯是剧中李家的传家宝,那么老艺术家则是国家京剧院的传家宝。现在科技发达了,可年轻人的表演却不如从前了。

2、《智取威虎山》

1958年,上海京剧院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同名话剧改编,最初由上海京剧院一团创演于1958年夏。《智取威虎山》于1967年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该剧讲述了我军某部团侦察排长杨子荣改扮成土匪打入威虎山,最终与追剿队联手歼灭匪众的故事。特别是对杨子荣音乐形象的塑造成绩最为显著,其中“党给我英雄给我胆”、“穿林海跨雪原”、“血债还要血来偿”、“胸中朝阳”以及“今日痛饮庆功酒”等主要唱段,京剧韵味很浓,旋律流畅,好学易记,流传广泛。

《智取威虎山》创作时,创作人员受到了西方戏剧的影响。改编创作人员们观看了《水中刀》《红菱艳》《魔盒》《杨门女将》等作品,将许多西方的电影表现手法和戏剧表现吸收进了对《智取威虎山》的改编。导演有意识地采用了西方影视拍摄的镜头。利用近景、中景和远景的有机结合来表现了各场的人物关系,另外还有利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进行电影叙述 。该剧对剧中行当不做固定唱腔划分,京剧中的所有流派已变化提升为一种混合而成的“革命派”,这是唱段与音乐加入交响音乐的革新结果,剧中念白也以京白为主或干脆使用普通话 。在配乐的选用上,《智取威虎山》选择了中西混合乐队,这是首次在京剧表演上选择中西混合乐队。

在拍摄《智取威虎山》时,曾经计划在东北的大森林雪地里拍摄,希望能使拍出的样板戏更加壮观。在实景拍摄时,发现许多传统京剧艺术中的精粹无法表达,最终选择尊重传统京剧的程式化表演,放弃实景拍摄。最后采用西方电影搭景,但是同时依然有对京剧传统布景的吸收 。该剧运用京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形象,像杨子荣,参谋长、李勇奇、小常宝等。在塑造反面人物座山雕、栾平等的化妆造型、表演艺术等方面也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此外,该剧在运用京剧的传统基础上,也有许多创新的地方,如集体的滑雪舞,杨子荣在《打虎上山》一场中的新的趟马动作,都吸收了民间歌舞及芭蕾舞的成分,丰富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加强了表现力 。全剧经过千锤百炼,剧本、音乐、演唱等方面都精益求精,形式简约凝炼,叙事上却有无与伦比的表现力,演员念白、演唱与动作之间的衔接极为自然熨帖 。

3、《海港》

在成为现代京剧之前,《海港》名为《海港的早晨》,是上海京剧院1964年排演的一部反映码头工人教育下一代的一部淮剧。这出淮剧一经演出,颇受码头工人的欢迎。1971年,被改编为革命现代京剧的《海港》在首都北京首演,两年后,《海港》在全国公映,来自各地的戏迷通过《海港》认识了上海码头,感受到了码头工人迎朝阳勇向前的蓬勃朝气。在文革八部样板戏中,《海港》是唯一一部反映工人体裁的作品。1973年10月,革命现代京剧彩色影片《海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公映。与《红灯记》等样板戏一样,《海港》因此“火”遍了神州。方海珍的唱段、马洪亮的唱段风靡城镇与乡村。

尽管在那个特殊年代给《海港》染上了浓厚的阶级斗争色彩,但由于饰演方海珍的李丽芳等演创员有着很深的艺术功底,这就使得《海港》在艺术性方面还是有其独到之处的。传统京剧现代化,在音乐上遇到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时代气息和京剧音乐旧形式的矛盾。剧组根据方海珍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和时代气息特点,在她的“主调”唱腔中贯穿了上四度特性音调,使她的音乐形象富有新的时代感。诸如此类的种种革新尝试,使音乐形式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和时代气息的特点在《海港》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在样板戏方面,上海可谓贡献不小。《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都是上海的地方戏和话剧,拿到北京“移植”成京剧的。上海本身也排出了象《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磐石湾》、《海港》等几部京剧大戏。

4、《奇袭白虎团》

本剧是六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创作演出的;是我国芭蕾舞按照周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奇袭白虎团》是由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根据人物原型杨育才的英雄事迹,参照《志愿军英雄传》中《奇袭》一文,后经孙秋潮执笔加工的现代战争类京剧剧目。“文革”期间,该剧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该剧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严伟才在金城战役中,率领侦察班,在朝鲜人民军联络员韩大年和当地群众的协助下,化装成敌军,策应主力队摧毁“白虎团”团部,生擒“白虎团”团长和美国顾问的故事。

《奇袭白虎团》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运用京剧传统表演程式和身段表现现代战争,充分运用和发挥了京剧武戏中翻腾跌扑的程式和技巧,还吸收了芭蕾的舞姿,创造了排除地雷、匍匐前进、刺刀格斗等现代军事生活的新程式。《奇袭白虎团》是一出群戏,是一出武戏,对于演员的要求特别高,演员不仅要会演,而且要能唱能翻。这就要求演员必须具备相当的舞台经验和武生水平 。

5、《龙江颂》

1电影《龙江颂》是京剧艺术片,由同名舞台剧直接搬上银幕。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上海京剧院《龙江颂》剧组演出。1963年春,东南沿海(福建龙海)某地遇到特大干旱,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到县里开会回来,向社员们传达了县委的指示,介绍了旱区的灾情。县委决定在龙江大队堤外堵江抗旱。 《龙江颂》是唯一一部表现农业题材的样板戏剧目,由上海京剧团演出,李炳淑饰演女主角江水英,1972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影片。毛主席很喜欢这部电影并多次观看,还接见了主演李炳淑。这部戏问世的晚一些,但普及率却很高。各地大大小小的剧团都移植演出过,“龙江风格”就是源于这部戏。主演李炳淑后来还主演了京剧电影《审椅子》和《白蛇传》。

北影厂的老搭档谢铁骊和钱江是轻车熟路,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将影片“搞定”。为了在色彩上达到更加满意的效果,在拍摄《龙江颂》之前,摄制组观看墨西哥影片《冷酷的心》,让主创人员学习其中的色彩运用。《龙江颂》是农村题材的戏,有山水相映,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这就为色彩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摄制组特意设计了立体的“绿”,有嫩草和青苗、也有翠柳和芦苇,各种各样的绿在银幕上分层次地大展“绿”之风采。

6、《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是由同名电影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芭蕾舞剧。1964年由中国国家芭蕾舞团首演成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在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直接关注下诞生的。《红色娘子军》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在芭蕾艺术领域融合了中西文化。《红色娘子军》中的音乐有《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1964年10月8日毛主席观看,称赞《红》剧的改革:“革命是成功的,方向是对头的,艺术上也是好的。”此后屡屡招待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观看。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截止2019年,中央芭蕾舞团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国内外演出已经超过3000场次,写下了中国芭蕾舞史上的一段传奇。

作为新中国芭蕾舞台上的佼佼者,《红色娘子军》将古典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民族气派相融为一体,剧中处处洋溢着一种浓烈的中国风格。芭蕾这门艺术本来是舶来品,其中充斥着公主与王子的浪漫影像。很难想象,用军帽、军鞋、长衣、长裤装扮的芭蕾舞剧所刻画的革命形象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但恰恰这种对古典芭蕾的挑战与背叛,展现出了中国芭蕾独有的特色和民族风情。自从1964年公演以来,《红色娘子军》广受各界人士推崇。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的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红色娘子军》是以芭蕾语汇为构成材料,造就的一件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地方色彩的音乐渗透,特定地域的布景描画,风格鲜明的舞蹈素材的吸收,使得这部舞剧凝结着浓郁的中国风格。同时“红”剧又体现了芭蕾艺术优雅的一面。包括编导、作曲家与舞台美术设计,以及主要演员,曾深入海南地区体验生活,同时《红色娘子军》的创作者们又进行了多种艺术方案的探讨和尝试,最终确立以戏剧芭蕾的模式结构舞剧,突出斗争生活和中国民族特色,在舞台上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历史画卷。

7、《白毛女》

芭蕾舞剧《白毛女》是1964年首先由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的故事片,后逐渐发展成大型舞剧。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等作曲。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是文化大革命中八个样板戏之一。《白毛女》以七场芭蕾舞剧的形式演出,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72年,其主要剧情为:抗日战争时期,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杨白劳用其女儿抵债,杨白劳奋起反抗,被打死。喜儿也被抢进黄家。贫农青年大春与喜儿自幼青梅竹马,为替喜儿报仇,投奔八路军。在张二婶的帮助下,喜儿逃进深山。喜儿的头发渐渐变白。大春所在的八路军某部解放了杨各庄。大春从深山中找回喜儿,镇压了黄世仁。喜儿翻身后,参加了八路军。舞剧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白毛女》中的精彩唱段,已成为海内外人家喻户晓的歌曲、永恒的经典,其中《北风吹》、《扎红头绳》、《喜儿哭爹》一段更是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白毛女》以芭蕾为基础,融会中国丰富的民间舞蹈,并吸收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具有民族特色。在塑造人物方面,既运用芭蕾语汇,又吸取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之长来充实和丰富表现手段。其中应用了大量的中国武术的动作,其干净利索,不亚于当今电视里的武打设计。芭蕾舞剧《白毛女》不论在当时还是今日,都堪称西方芭蕾艺术和中国民族文化完美结合的一个典范。音乐是舞剧的灵魂。一部舞剧的成功往往也是音乐的成功。芭蕾舞剧《白毛女》不仅情节感人,舞姿优美,其音乐更是优美动听,让人难忘。它是在原来同名歌剧音乐的基础上改编的。原作张鲁、马可、李焕之、刘炽等均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期就鼎鼎有名的作曲家。芭蕾舞剧《白毛女》的音乐保留了中国民族歌剧的痕迹,应用了大量的对唱、合唱和民间音乐,迥异于西方古典芭蕾舞,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芭蕾的特色。把“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部传说加革命的经典传奇演绎活灵活现。《白毛女》与《红色娘子军》一样,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们是“洋为中用”更深层次的实践,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

8、《沙家浜》

《沙家浜》由北京京剧团出品,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执笔,该剧是根据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创作的现代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京剧剧目。1968年,该剧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该剧讲述了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的故事。智斗是最精彩的一场,刁德一的狡猾多疑、阿庆嫂的虚与周旋、胡传魁的“江湖义气”,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算盘。特别是刁德一、胡传魁、阿庆嫂的三人轮唱,表面上不动干戈,但刁德一、阿庆嫂间的内心角斗已经充分展开,而胡传魁的愚蠢,恰恰折射出刁德一的狐疑和阿庆嫂的机智,也折射出这两个人智斗加暗斗的高度紧张。

八大样板戏至今未能被超越

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真正好的作品,往往都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当年的样板戏能够成功,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作品十分的贴近地气,而且讲述的内容也是让所有百姓都喜闻乐见。当年的样板戏不仅艺术含量极高,而且还是老少皆宜,人人皆可唱。有内涵使得作品经久流传,而脍炙人口的台词又容易让作品推广,并且为大家所熟知。靠着整个社会的诸多配合,样板戏才成为了经典,甚至很难超越。总的来说,样板戏是中国人民自己创作的一种艺术,而且这一过程中对京剧进行了突破,并且将中西方乐器进行了融合。当年的样板戏可谓是非常有张力的迸发了作品的奇妙性与艺术魅力。在富裕的年代里,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贫穷的年代里面,劳动人民也依旧会创造艺术。因此现代的艺术作品,应该更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的艺术才是真正的好艺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