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莘县名胜古迹

聊城莘县名胜古迹_http://jingxuanwang.com_信息发布_第1张

莘县,隶属于山东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聊城市西南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东与阳谷县以金线河为界,东北邻东昌府区,西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以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清丰县相连,南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濮阳县接壤,北邻冠县。介于北纬35°48′—36° 25′,东经115°20′—115°43′之间;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县总面积1416平方公里,辖4个 街道、20个 镇;人口104万[1]。 春秋时期,为卫国莘邑之地。战国时期,地处齐国、魏国交界地带。1952年,平原省撤销,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1967年,属聊城地区。1997年,属聊城市 莘县是革命老区、山东省委恢复地,抗日战争时期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在这里留下足迹。主要河流有:徒骇河、马颊河、金堤河等;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著名景点有:燕塔、十字坡等。 2018年上半年,莘县完成GDP总量190.0亿元,在山东省县(市区)中排第71名;同比增长6.9%,在山东省县(市区)中排第61名;人均GDP量1.94万元,在山东省县(市区)中排第119名。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已有氏族部落存在。今之观城一带,曾为夏朝的国都。 唐虞三代属兖州之域, 春秋战国时,莘地先后属卫,属魏,属齐;秦置阳平县(即后之莘县),属东郡;汉代,阳平、东武阳(即后之朝城县)、畔观(即后之观城县)3县并存;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分为36郡,时属东郡,始置阳平县。后齐改为乐平县。后周设莘亭县。586年(隋开皇六年)复称阳平县。588年改称清邑。 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始称莘县。 宋代先后属河北东路大名府和中书省南部东昌路。明代属东昌府。清代属山东省布政司东昌府。民国初年属山东省东临道, 为州,为郡,为县,地名寻改寻复,隶属迭经更变,1928年直属山东省。1944年8月1日,莘县全境解放。1949年至1952年属平原省聊城地区。1958年底撤销莘县建制,属地划归范县、冠县。1961年7月1日复置莘县。1964年后金堤以北之范县属地全部划归莘县。

据考证,莘县为龙山文化遗址,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从我县地理位置上看,地处黄河故道,因草随水长,人依草生,古人类就对这块沃土有所开拓,并形成了一个个聚落居地。这就孕育着莘县地名的产生,从而直到有了语言、文字,才有了地名的产生和记载,可见,莘县地域的历史源远流长。

据《方舆纪要》载,秦始皇(赢攻)三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国、罢侯置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莘县属东郡,时为阳平县,距今2226年,曾几度更名,秦时为阳平县,南北朝北齐时改为乐平,北周改曰莘亭县,隋朝又恢复阳平,曾改曰清邑,后又改曰莘县,沿用至今。

从莘县的地名资料来看,早在战国时期业已形成的地名流传至今有15条,如马陵、道口等。这些地名多半是依地物地貌为命名特征。随着时间的流逝,一般不易演袭,她们之所以能够演袭下来是因为在她们身上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就马陵道来说,是战国时期脍炙人口的齐国军师孙殡逼杀死魏国将军庞涓之地。

自秦至元代形成的地名约有300多条。秦统一全国后,基层行政单位设有乡、里、亭,如炉里、王亭等名称。汉代大兴地主庄园,在村庄周围修造围墙,以防卫所用称寨,如大王寨、百寨等,这些名称构成了我县许多地名的通名。三国时期魏踞中原,曹操在此大搞屯田,张屯、大屯等名称由此而来。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寺院林立,由此产生的地名有舍利寺、观城等。宋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村名有减无增;元代为了加强通讯联络,在主要交通要道上设驿站,凡十里设一铺,如十里铺、王铺等由此而得名。

明清两代是莘县人口、村庄、地名猛增的时期,产生并沿用下来的地名多达一千多条,其主要原因是:1、明初从山西大量迁民此处建立了许多村庄,这些地名没有什么特色,主要是取名村或庄。2、清朝时期战争平息,土地垦殖广泛,大批新兴聚落诞生,一村分两村、多村的情况甚多,这些地名更为普通,绝在多数是在以其原名为其通名。如前卓庄则是从原来的卓庄(现叫后卓庄)迁出立村,古城大阎庄则是从北阎庄迁出立村。

境内属太行山隆起以东的下沉地带、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自然比降六千分之一。自然地貌坡、洼相间,微度起伏,沙、壤、粘土质分明,壤土面积大且土层深厚。境内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裕,雨势同季。徒骇河、金线河自南部发端,向北纵穿大部县境;金堤河流经县境南端;马颊河、鸿雁渠从西北部斜穿而过;仲子庙、范莘、道口等人工干渠分别从东、中、西部纵贯全境,河渠交错,共同构成了全县的排灌系统。优越的自然条件,极利人类和动植物生息繁衍。宋元以来,虽迭经灾荒、战乱,但人民依然躬耕下辍,厮守着这方盛产“五谷”、“六畜”的热土,所产小麦、荸荠、辣椒以及鲁西黄牛等,或进贡京师,或远销外地,享誉遐迩。据对全县1159个自然村分析,(1)以村、庄等通名冠以姓氏的地名有553条,如张庄、李庄等。(2)以地物地貌命名的有233条,如山谷、流水坑等;(3)因事奇闻命名的有172条,如车川口、马捞庄等;马捞庄就是从前有一人在井边饮马,不慎掉入井中,马就站在井边将缰绳拖入将人拖出,人称该村为马捞人庄。(4)以历史遗址及人物、姓氏、墓地、故居命名的有107条,如李大人庄、太子张庄等。(5)以人名命名的有13条,因村人官大或艺术高超很有名望如李名杨、王顺延等。(6)以其他命名的有78条其命名特征各异。总之,全县的居民点地名语词鲜明地揭示了境内地形特征,形象地展现了莘县黄河故道的地理景观文化。

中文名

莘县

面积

1416平方公里

外文名

Shenxian County

国家/地区

山东省聊城市

下辖地区

莘亭街道等4个街道、古云镇等20个镇

政府驻地 燕塔街道

电话区号 0635

邮政编码 252400

著名景点

燕塔、十字坡、野猪林、马陵道古战场等

地理位置

中国华东地区、山东省西部

气候类型

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方言

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南部)

车牌代码 鲁P

人口 104万

行政区划代码

371522

主要河流

徒骇河、马颊河、金堤河

坐标

北纬35°48′—36° 25′,东经115°20′—115°43′

建制沿革

《尚书·禹贡》中,今莘县境域属兖州。

春秋时期,为卫国莘邑(今县城北14公里处)之地。

战国时期,地处齐国、魏国交界地带。

秦代,置阳平县,治所在今莘城;又置东武阳县,治所在今莘城南。阳平县、东武阳县均属东郡。

西汉,置观县,观县、阳平县、东武阳县均属东郡。新莽,观县更名为观治县。东汉,观治县更名为卫国县;建安十七年(212年),卫国县、东武阳县改属魏郡。

曹魏,东武阳县移治于朝城(今朝城镇西),阳平县由东郡改属冀州阳平郡。黄初二年(221年),卫国县、东武阳县改属阳平郡。黄初七年(226年),阳平县改为阳平国。太和六年(233年),阳平国复为阳平县。

西晋太康元年至三年间(280—282年),阳平县属司州阳平郡。永嘉(307—312年)后,阳平县并入乐平县。(乐平县,战国时魏国置清县,魏晋时期改为乐平县,故城在今聊城西、堂邑东南)西晋时期,卫国县改称卫县,阳平县、东武阳县、卫县均属阳平郡。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置阳平县,东武阳县改为武阳县。

北齐,废乐平县,阳平县改为乐平县,废武阳县。

北周,复置武阳县,析乐平县北境置莘亭县,又置昌乐郡,卫国县属之;建德六年(577年),置武阳郡,辖乐平县、莘亭县、武阳县,郡治乐平县;大象二年(580年),置魏州,武阳郡、昌乐郡属之。

隋开皇初年,废武阳郡、昌乐郡,乐平县、莘亭县、武阳县、卫国县属魏州。开皇六年(586年),乐平县复名阳平县;卫国县改为观城县,县治位于今清丰县城南5公里;复置元城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齐废),治所移驻今莘县西南、朝城东北。开皇八年(588年),阳平县改称清邑县。开皇十六年(596年),置莘州,清邑县、莘亭县、武阳县属之;析临黄县置河上县,县治设于观城镇东北河牧城。大业二年(606年),废莘州;清邑县更名为莘县,“莘县”之名始于此;废莘亭县,并入莘县;废河上县,并入临黄县。大业三年(607年),废魏州,复置武阳郡,治所设在莘县,莘县、武阳县、观城县均属武阳郡。隋末,瓦岗军李密的魏政权将武阳郡改为前魏州,莘县、武阳县、观城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618年),前魏州属宇文化及许国,复为武阳郡,治所设于武阳县。武德二年(619年),武阳郡属窦建德夏国,将武阳郡改为前魏州,莘县、武阳县属之;观城县划归黎州。武德四年(621年),前魏州属唐,观城县还属前魏州,莘县、武阳县属之;观城县划归黎州。武德四年(621年),前魏州属唐,观城县还属前魏州,同年又划归澶州;析前魏州复置莘州,州治设在莘县,莘县、武阳县属之;析莘县北部置莘亭县,属博州。武德五年(622年),废莘亭县,并入莘县。贞观元年(627年),废莘州、澶州,莘县、武阳县、观城县复属前魏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废武阳县,其地划属莘县、临黄县;废观城县,其地划属昌乐县、临黄县;废元城县,并入贵乡县。龙朔二年(662年),前魏州改为后冀州。咸亨三年(672年),后冀州改为魏州。永昌元年(689年),析莘县、临黄县置武圣县,治所设在故武阳城(今朝城镇孟庄孟洼)。开元七年(719年),武圣县更名为朝城县。天宝元年(742年),魏州改为魏郡,莘县、朝城县属之。天宝十五年(756年)、乾元二年(759年)、宝应元年(762年),魏郡、魏州之名又三度更易,终定为魏州,莘县、朝城县属之未变。大历七年(772年),析昌乐县、临黄县(一说析顿丘县)复置观城县,治所设于旧观城店(今清丰县纸房乡),属澶州。天祐三年(906年),朝城县更名为武阳县。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魏州升为兴唐府,武阳县复名朝城县,莘县、朝城县属兴唐府。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兴唐府改为广晋府,莘县、朝城县属之。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广晋府改为大名府,莘县、朝城县属之。

北宋建立后,莘县、朝城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观城县属河北东路澶州。雍熙四年(987年),废临黄县,其地并入观城县。明道二年(1033年),朝城县治所迁至社婆村。皇祐元年(1049年),废观城县,其地划属濮阳县、顿丘县。皇祐四年(1052年),复置观城县,县治设于水北镇(今观城镇)。崇宁四年(1105年),朝城县划归澶州。崇宁五年(1106年),澶州升为开德府,观城县、朝城县属之。

金天会八年(1130年),开德府降为澶州,观城县、朝城县属之。天会十五年(1137年),置大名府路,大名府、澶州属之。皇统四年(1144年),澶州改为开州,观城县、朝城县属之。海陵王在位年间(1149—1161年),朝城县划归大名府。

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后,莘县由大名府划归博州路。至元五年(1268年),朝城县、观城县由开州划归濮州。至元十三年(1276年),博州路改为东昌路,莘县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东昌路改为东昌府,莘县属之;置山东行省,东昌府、濮州属之。洪武二年(1369年),濮州改隶东昌府。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后,濮州所辖的朝城县、观城县、范县被废,不久即复置。至此,莘县直属东昌府,朝城县、观城县、范县属东昌府濮州。洪武九年(1376年),山东行省改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东昌府属之。洪武十三年(1380年)【一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范县旧县城因水患迁至古城(今莘县古城镇)。

清雍正七年(1729年),濮州由东昌府辖州升为直隶州,辖范县、观城县、朝城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濮州直隶州降格为濮州,属曹州府,范县、观城县、朝城县属曹州府濮州。莘县属东昌府未变。在省与府、直隶州之间还有一级“道”的准行政建制,到晚清,东昌府属济东泰武临道,曹州府属兖沂曹济道。

民国二年(1913年)1月,废除府、州建制,确认“道”为一级行政区划;置济西道,莘县、观城县、朝城县、范县属之。

民国三年(1914年)5月,济西道改称东临道。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废东临道,设立东昌道、曹濮道。莘县属东昌道,观城县、朝城县、范县属曹濮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东昌道、曹濮道,莘县、观城县、朝城县、范县直属山东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设立山东省第六督察区,莘县、观城县、朝城县、范县属之。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9月,建立莘县抗日民主政府,属鲁西行政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观城县、朝城县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属鲁西行政区鲁西北专区;4月,莘县属鲁西北专区;10月,析朝城县西北部置朝北县,属鲁西北专区;11月,鲁西北专区改称第三专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鲁西行政区和冀鲁豫行政区合并为冀鲁豫第三专区,莘县、观城县、朝城县属之;9月,冀鲁豫第三专区改为晋冀鲁豫边区第18专区;12月,在范县、寿张、朝城、阳谷交界地区建立范寿朝阳边区(县级),属冀鲁豫第二(运西)专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7月,在莘县南部、朝城北部毗邻地区设立县级莘朝边办事处,属冀鲁豫行政区第三(鲁西北)专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观城县与朝城县合并为观朝县;7月,莘县与朝北县合并为莘朝县,属冀南行政区第七(鲁西北)专区,观朝县属晋冀鲁豫边区第17专区,莘朝边办事处改为南峰县;11月,撤销范寿朝阳边区,辖区分别归原属各县。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恢复朝城县建制;秋季,撤销观朝县,恢复观城县建制。

附日伪行政区划: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设立鲁北道、鲁西道,莘县属鲁北道,朝城县、观城县、范县属鲁西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6月,撤销鲁北道、鲁西道,设立东临道、曹州道,其中莘县属东临道,观城县、朝城县、范县属曹州道。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撤销莘朝县,恢复莘县建置,属冀鲁豫行政区第七(鲁西北)专区;划出朝北地区,与元城县合并设立元朝县;观城县、朝城县属冀鲁豫第八专区;撤销南峰县,辖区划回莘县、朝城县。同年9月,朝城县更名为南峰县,朝城县、观城县冀鲁豫行政区第二(运西)专区。10月,莘县属冀南行政区第一专区(亦称鲁西北专区、临清专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县级抗日民主政府改称民主政府;11月,南峰县、观城县属冀鲁豫第八(濮阳)专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南峰县、观城县属冀鲁豫第九(濮范)专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元朝县、观城县民主政府改为人民政府。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南峰县复名朝城县;8月,撤销元朝县,朝北部分划归莘县,冀南第一专区撤销,莘县改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0月,朝城县、观城县划归平原省濮阳专区。建国后,莘县、朝城县民主政府改称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莘县、朝城县、观城县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1953年8月,观城县、朝城县合并为观朝县(1952年7月国务院批准)。

1956年3月,撤销观朝县,原观朝县辖区北部划归莘县,南部划归范县,东北部划归寿张县。

1958年12月,撤销莘县,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冠县和范县。

1961年7月,恢复莘县建置,行政区域与1958年12月撤县前相同。

1964年4月,范县划归河南省,其金堤以北行政区域(含范县旧城)划入莘县。

1997年3月,聊城专区改为聊城地区,莘县属聊城地区。

公路

莘县境内有2条高速公路、5条省道。

德商高速公路自东昌府区进入莘县境内,设莘县、莘县南、古城3个互通立交互通立交,在冯姚村西南设莘县停车区,向西南止于鲁豫界;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8米。[7]莘县至南乐(鲁豫界)高速公路始于北徐庄村南的德商高速公路150公里 400米处,向西至西段屯村南的徒骇河东岸与河南省南林高速公路豫鲁界至南乐段相接,路线全长18.264公里,全封闭、全立交,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8米,设互通式立交2处,分离式立交5处,服务区1处。[8]

316省道(东营—莘县)境内长5.4公里。259省道(临清—商丘)由冠县界入境,经河店、莘亭、燕塔、莘州、十八里铺、妹冢、朝城、柿子园、樱桃园至范县界,境内长46.7公里。260省道(临西—观城)由冠县界入境(与333省道重合3.9公里),经大王寨、张鲁、董杜庄、张寨、王庄集、樱桃园等镇,到终点观城镇,境内长66.5公里。333省道(蒙阴—馆陶)由阳谷界入境,经莘州、东鲁、莘亭、燕店、魏庄、大王寨,境内长34公里。324省道(齐河—南乐)由南乐界入境,经张寨、朝城、徐庄,境内长18.99公里。

2014年,莘县一级公路通车里程34公里,二级公路162公里,农村公路2889公里;完成公路货运量678万吨,货运周转量89000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442.8万人,客运周转量15890万人公里。

铁路

规划中的郑济高速铁路途径莘县,拟在县城西侧或南侧设高铁站1座。

规划建设的古云铁路货运专用线是古云经济开发区的专用铁路,规划自晋豫鲁铁路通道范县站引出,上跨金堤河、古樱路、金线河,转向化工园区东侧古云货场站。线路全长12.2公里,共建车站2座(范县、古云),线路所1个。铁路建成运营后,主要承担园区石油化工、钢铁和其他大宗物资的运输,预计年货运量1200万吨,营运收入1.5亿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