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斧是干什么用的

在传统的“十八般兵器”里,斧钺是并立的,显然这是两种兵器。可斧和钺到底有啥区别?这就众说纷纭了。

古代大斧是干什么用的_http://jingxuanwang.com_信息发布_第1张

▲山西博物院商代管銎斧

斧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工具和武器,自然是比钺出现得早。早期的人类遗址中,如齐家文化遗址,便出土过红铜斧,进入青铜时代后,各地都出土过很多青铜制造的斧类工具或武器。

▲青铜戚,四坝文化(约公元1900 — 1400年)民乐县采集甘肃博物馆

戚是斧类武器的一种,中国境内出土的戚多制造于商代和西周时期,出土地点主要分布于关中一带。戚有两大特点,第一,一般的斧类武器刃部或平直,或为圆弧形,而戚的刃部为舌形,第二,戚的两侧通常铸有扉棱。

一般来说,人类发明使用武器的思路都是共通的,这个道理说来也简单。一个武器最关键还是要好用,而好用就必须符合科学,不管是人机工程学还是物理学,而对于某种武器来说,符合科学的结构和造型就那么几种。因此大家虽然文化不同地区不同,造出来的东西千奇百怪,但说到根上,其实结构都差不多。

但凡事就有例外,就拿长矛来说,大部分国家的长矛都是前边一个尖,后面一个套,而先秦时代的铍和日本的某种长矛就偏偏不一样,前面还是一个尖,后面确实一根棍(铤装)。

拿斧子来说,大部分国家的斧类武器,都是以銎装柄,这种装柄方式需要在斧子脊背的部位打一个孔,木柄就插在孔里,中国后世的斧类武器也是这么干的。但在原始社会时期和先秦时期,中国偏偏要搞的与众不同。别人家都是在斧子的脊背打孔,中国偏不这么干,而是把斧子的脊背做薄做窄,然后把木柄上打一个长方形的孔,再把斧子的脊背塞进去,然后用绳子捆好,装柄就算完成了。

▲苏博苏州博物馆商晚期《变形蜗纹钺》

斧子收窄变薄的脊背部分,被称为内,这种装柄方式,就叫以内装柄。到了商周时期,中国的斧大多数都已经变成了銎装,但一些斧类武器仍然以内装为主,这就是钺。就此,斧开始分化成斧和钺。

总体,钺和斧之间的明显区别是:钺的体型较宽大,刃部线条弧曲,刃部较薄,多以内装柄;而斧的体型相对窄厚,刃部线条平直,或弧曲不明显,多以銎装柄。但同时,也有一部分斧类武器的特征处于两者之间,这些实物有被称为钺,也有被称为斧的。

▲商代饕餮纹铜钺

为了明确区分斧钺,部分学者曾尝试提出一个具体的标准,如范勇认为,刃部弧线圆心角大于100度的是钺,小于90度的是斧。刘晨认为,肩身长度比或刃身长度比大于0.6的是钺,小于0.6的是斧。

文史类研究与物理化学之类的自然科学存在区别,后者定义的标准在于数据,而前者定义的标准在于定义者的个人喜好和所谓的“约定俗成”。其实确定一个准确的斧钺标准,除了便于统计之外,并无其他太大意义。

▲故宫我形兵器

另外,当时还有一种带刃的砍伐类武器,刃部呈波浪状,被称为“我”。关于青铜我,有人认为应该归为钺的一种,有人则认为属于刀的一种。

在使用上,斧钺类武器体重刃薄,适合斩首使用。在商周时期,斧钺除了被当做刑具之外,还会被当做猎头的工具使用。云南地区的部分民族有猎头的习俗,不少地区都出土过反映猎头文化的器具。如云南剑川李家山M13出土的铜斧上铸有两名战士的形象,其中一人持斧,一人手提一具人头;晋宁石寨山M13出土的铜牌上也铸有类似图案,其中一名战士手提人头,一名战士左手提人头,右手持大斧,脚踩无头尸体。

▲商朝殷墟妇好墓妇好铜钺

由于经常被用来行刑,钺逐渐被人引申出执法和权力的含义。金文中,王字和皇字都带有类似斧钺形状的偏旁,在战场上,君主手中的斧钺代表了军队的指挥权,据文献记载,汤和武王在出征时都会携带斧钺。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获取更多知识兵器知识请关注lbqyjs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