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记载的典韦形象,更像一个行侠仗义的江湖义士,他年少时为友报仇杀人,杀李永及其妻于闹市之中,提头直出闹市,数百人皆不敢近。后来投靠陈留太守张邈,属司马赵宠,又因与帐下人不合,立杀数十人,逃窜于山中,夏侯惇外出射猎,见典韦逐虎过涧,夏侯惇大为惊讶,于是收录典韦在军中,数次战斗斩首有功,拜司马。
从典韦的出场来看,更像一个深山老林走出来的野兽一样,他身材魁梧,样貌凶悍,每逢战事,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就连吕布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怎么回事呢?
有人说濮阳大战时,吕布是没在现场,所以才让典韦将吕布军队杀了个对穿。从毛版的《三国演义》来看,的确没有写明吕布也在军中,只安排了高顺及几个部将出面。但是《三国志》有明确记载吕布是在军中亲自指挥战斗,而且亲身搏战,从天明打到日暮,眼看吕布的增援部队越来越多,曹操害怕了,他赶紧招募敢死队冲开突围。
第一个应募的正是典韦,带领数十壮士直突重围,典韦奋勇当先,与吕布及众将混战成一圈,硬是被典韦一人杀退吕布及高顺等部将,撕开一道血口,杀出重围,保着曹操冒箭突围而走。
典韦一战封神,堪称三国第一猛将,就连一向以“尊刘贬曹”为能事的罗贯中,都以“勇猛当先第一人”给予典韦最高的肯定,毛宗岗父子在篡改罗版演义时,极其害怕造神典韦,赶紧把这些对曹魏武将有利的赞美诗歌统统抹杀干净,而且让吕布在演义的濮阳大战中来了一个人间蒸发,给读者造成了一种吕布不在军中的假象,目的太明显了,就是为了维护吕布的英雄形象罢了,如果吕布的英雄形象一旦被灭,那么三英战吕布这种虚构的演义情节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刘关张三个打吕布一个,也才勉强取胜而已,而典韦一人对抗吕布、高顺、成廉等众多宿将时,却能以寡胜众,直突重围。这样一对比,三英战吕布不是笑话,又是什么呢?
后来典韦遭遇张绣军队的夜袭,为了掩护曹操离开,他死守寨门不退,被万箭齐发,射成了刺猬。演义里写典韦急切找不到双铁戟,就拔了步兵的腰刀迎战,刀砍却不堪用,提着两个军人迎战,这个和《三国志》记载的好像差不多。
有一点不同的是,根据《三国志》记载,典韦是拿着长戟迎战的,不是腰刀。但不管典韦拿的是什么兵器,死亡是注定的。
首先,典韦决定死守寨门,而不是突围而走,目的是为了给曹操的逃命争取过多的时间,如果典韦自顾自突围而去,不管曹操死活的话,那么三国后期的历史一定会因为典韦这种超级牛人的存在而有所改变。
而赵云的七进七出,套的文鸯的战绩,赵云的任务仅仅是杀出包围圈而已。赵云在有好马,有长枪,又无人放箭的情况下,突围而走,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毛版演义称是“阿斗之福”,实际上是曹操的仁慈罢了。
历史上的曹操根本就没有屠城的记载,相反,他安抚百姓,深得当时百姓之心。要不然,不可能统一北方,得“民心者得天下”,当然刘备对百姓也还是不错的,这一点也毋庸置疑,只是没有演义描述得那么夸张而已。
典韦之死,让我想起了杨再兴之死,杨再兴的死是因为贪功误入小商河,在马蹄深陷淤泥无法动弹时,被万箭穿心而死的,如果是正常情况下,杨再兴也能和典韦一样,将金兀术的军队杀一个对穿。
所以典韦之死,不能成为典韦武力不强的说辞,反而更能突出典韦的神勇。
有人总是以“万人敌”三个字来抬高关羽与张飞的武艺。“万人敌”就是万夫不当之勇的意思,《水浒传》里的秦明、李成、闻达都有万夫不当之勇,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实际上曹操对关羽、张飞的定位也就是“两樊哙”而已。青梅煮酒这一章节写得清清楚楚了。
樊哙的确很勇敢,但是他动得了霸王一根毫毛吗?打得过龙且和英布吗?樊哙在西汉初年的武将榜上未必能进前三,关羽、张飞也是一样!
蜀汉迷喜欢拿毛版《三国演义》里的单挑战绩,来否定曹魏武将的武力,进而抬高蜀汉那五个人的武艺,为什么要用那“五个人”来称谓蜀汉五虎将呢?
因为蜀汉五虎将的说法不靠谱,没有史实支撑,干脆就用那五个人称呼得了,我觉得只有这样称呼,才是对历史的尊重,难道不是吗?
武艺所描述的单挑,全部都是虚构出来的,两军战前,不考虑战场形势和时间的紧迫感,居然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真当是三国剧组来此拍戏的吗?当然这个不能怪罗贯中,毛宗岗父子,这个是演义的惯用伎俩,图个乐子,仅此而已。
但是许褚在潼关时的确是打赢过马超的,只是没有演义的“裸衣斗马战”情节,许褚没那么傻,更没那么弱,而马超没那么强!
那么您怎么看呢?
另:蜀汉迷留言时,请注意分寸,大家以史料为依据,展开惊天大讨论,讨论时切勿恶语中伤,否则一律删除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