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半夏煮熟后没毒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记载其经方中半夏用量约合50g,据考证是未炮制的生半夏,未见有中毒记载。生半夏所含植物甾醇、生物碱(烟碱等)对中枢及周围神经有抑制作用,使口腔和舌咽部产生麻木、肿痛,张口困难,胃部不适,恶心及胸前压迫感等,严重可使呼吸迟缓而不整,痉挛,最后引起神经系统的抑制甚至麻痹而死亡。

生半夏煮熟后没毒_http://jingxuanwang.com_信息发布_第1张

虽然 1988 年卫生部《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将生半夏列入毒性中药品种,生半夏的使用受到限制,但在临床上及历史上,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均有生半夏的文献报道及记载。六朝之前,生半夏用法都是未曾加工炮制,原药原体,直接入汤剂煮煎内服的。直到公元 589 年后,半夏炮制须经反复长期浸泡换水再加生姜、或加明矾、或加甘草长煎久煮,分别炮制成姜、法半夏后,方可使用于临床,并诈以传诈,沿习至今。历代医家认为这种加工后的半夏,辛开滑降的本真久已流散,荡涤痰浊的功效早被丧失!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认为坊间皆制以白矾,转令人呕吐。清半夏其矾虽较少,然亦必淘洗数次,始无矾味。特别是既经矾煮,又经淘洗,致半夏降逆止呕之力大减。

《伤寒论》中生半夏无论入汤剂还是散剂,用之前都要“洗”,即“汤洗半夏”。东汉许慎《说文解宇》:“汤,热水也”,因此“以汤洗数十度”就是用热水反复泡洗几十次,直到水液清澈,令半夏“滑尽”即半夏本身的“隙涎”被除掉,洗熟之后,毒性消失,可以入药使用。

半夏的草酸钙针晶存在于植物的特殊黏液细胞中,黏液细胞的黏液主要以多糖组成。黏液多糖遇水特别是热水(汤)可以溶解形成胶体溶液(滑),半夏中的草酸钙针晶由于质地极轻可以悬浮在黏液多糖所形成的胶体溶液中,大量的热水进行“汤洗”,最终使得黏液细胞中的多糖成分被洗掉,草酸钙针晶也因悬浮在胶体溶液中而被洗掉,因此,“令水清滑尽”是一种炮制程度的标志,通过“汤洗数十度”使得刺激性毒性成分可以随着“滑尽”而被“洗”掉,标志着炮制达到了降低毒性的程度。半夏有毒成分难溶于水,经久加热可被破坏。据此推出:生半夏做为煎剂用药是绝对安全的。因生半夏有毒成分只有极小量溶于药液中,而极小量的有毒成分在加热煎煮过程中又遭到破坏,故生半夏煎煮后的汤剂不含有毒成分,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因而生半夏的汤剂应用千百年来未见有中毒的报道。

笔者使用生半夏的炮制方法是:用生半夏数斤,冷时用温水浸之。日换水二次,热时以井泉水,日换水三四次,约浸二十余日。试嚼服半粒,觉辣味不甚猛烈,趁湿直接用用圆盘式切药机切片,晒干囊装,悬于透风之处备用。此法融合张锡纯法汤洗半夏,再切生半夏, 此法使半夏块茎既能成饮片又不会裂成碎块,其细胞破坏较少,半夏中的黏液质和淀粉粒在煎煮时溶出较少,因而汤剂既不糊化,又能尽量煎出有效成分,充分发挥药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