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方法指导总结

引自 海燕儿童文学

批注式阅读方法指导总结_http://jingxuanwang.com_信息发布_第1张

文 | 崔新月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理事,发表诗歌散文多篇,著有散文集一部。现任语文教研员。

同学们,上了中学之后,你是不是觉得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题,好像难以逾越的崇山峻岭?现代文阅读,老师讲得多,试卷刷得多,可是一考试,它就成了扣分的“重灾区”?我们不禁要问,阅读究竟是什么?

其实,一般情况下的阅读,只是以获取资讯和享受美感为目的,只需要弄明白作者“写了什么”就行了。而我们语文课上的阅读,则需要在知道“写什么”的基础上,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写”“怎样写”。由此可见,我们所说的“阅读”,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那么,怎么读呢?敲黑板,重点来了:

批注式阅读!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批注”。

批,是“评论”的意思。注,是“解释”的意思。批注,就是在阅读的时候用简洁的语言在书页的空白处对文章所做的评论和解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批注式阅读呢?我们以中考现代文阅读最常考的散文阅读为例来具体谈谈。

散文的作者,大都通过描述自己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因此,我们阅读散文的第一步,就是要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如我们熟悉的莫怀戚的《散步》,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家三辈四口人到田野散步的事。

然后就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散步》一文,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很多,如温馨的亲情、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等等,但是考场上对阅读的考查并不是任由读者自由发挥,而是要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著名语文教育家陈钟梁先生在《作文教学,必须跨过这道坎》(《语文建设》2008年第四期)一文中指出:

前年秋天,我到重庆参加一个作文教学研讨会,恰好与《散步》作者莫怀戚先生同在一组。《散步》写的是一家人在春天到来之际去田野上散步的故事。莫怀戚先生十分爽朗地告诉我:“其实我写这篇散文。并非赞颂一家人浓浓的亲情,而是针砭时弊,想强调一个男人的肩膀、男人的性格。”

可见,本文作者所着力表现的,是“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散文阅读一定要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是何心胸”。

接下来,我们需要勾画文中那些含义深刻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句在文中的意思,或者概括段落的主要意思,理解作者的思路。《散步》中的很多词句意味深长,如文章结尾: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段话中画线的句子,既表明“我”和妻子对老人和孩子的呵护,生怕走不稳给他们带来惊恐甚至伤害,又象征着中年人孝敬老人爱护子女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超越了家庭,体现出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看来,对具体词句的深入理解,可以验证我们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以上所讲的这些批注,是第一类批注,我们不妨称之为“阐释型批注”,体现了“批注”这个词中的“注”字,也就是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着重解决读懂“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

第二类批注,叫做“赏析型批注”,体现了“批注”这个词中的“批”字,这种批注,用来欣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着重解决读懂“怎么写”的问题。其中包括:词语和句子运用的巧妙之处,段落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中的作用,整篇文章在构思和表达上的精妙之处,等等。

我们还是以《散步》为例。文章开头写道: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其实颇耐寻味。如果把这句话改成“我带着母亲和妻儿在田野散步”,表达的意思没有改变,但是却失去了原文那种庄重的语言风格,不利于表达“责任”这个沉甸甸的主题。不信,你仔细读读,品味一下?

当然,批注的类型还有很多,如:

质疑型批注,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文章,对文章所写的内容和写作手法加以质疑和探究,思考它的内容有没有漏洞,遣词造句是否无懈可击,还有没有更好的表达,在“信任——怀疑——探究——明晰”的思维经历中完成读者和作者的深度对话。

补充型批注,根据原文的主题、思路,人物的言行心理,补充故事发生的场景,补充情节的发展变化等。

感悟型批注,写出由原文内容引发的感悟。

联想型批注,写出由原文内容引起的联想。

批注式阅读的优越性在于摒弃那些僵化的套路,真正体现“读”这一行为的实效性。只有认认真真地一路批注着读来,阅读的经验才能逐渐丰富,阅读的思维才能逐渐活跃,阅读的视野才能逐渐开阔,假以时日,才能迎来语文学习的春天。

(更多精彩请详见《海燕·儿童文学》)

#语文#

#快速提升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成绩!(学生与家长必读、语文学习、学语文、大语文)#

#初中教育#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