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大沉船

信息发布 (2) 5小时前

沙克尔顿很可能是最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探险家,而他的出色领导力和尊重生命的现代意识在古典时期的探险家当中是非常罕见的。

世界第一大沉船_http://jingxuanwang.com_信息发布_第1张

北京时间2022年3月9日下午3点半,一家多媒体历史节目平台(History Hit)的创始人丹·斯诺(Dan Snow)在其个人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坚忍号”(HMS Endurance)残骸被找到了!

它位于南极半岛威德尔海(Weddell Sea)水下3008米深处,因为那里没有吃木头的虫子,所以船体保存完好,船身上的(Endurance)字样清晰可见。

“坚忍号”船身上的Endurance字样至今清晰可见

如果你不明白这条消息为什么会震惊世界,那你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有人找到了当年诸葛亮草船借箭时用过的那条船,你会作何感想?

当然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很可能是小说家编出来的,历史上没有这回事。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这艘“坚忍号”在西方世界的知名度堪比鲁肃为诸葛亮打造的那条草船,它的发现是国际考古界的一件大事。

个中原因,必须从1895年开始讲起。

南极英雄闪亮登场

19世纪末期是帝国主义的鼎盛时期。经过长时间的内斗,欧洲和北美大陆的格局基本定型,以英法美德为代表的欧美列强把目光转向世界其他地方,开始了疯狂的殖民地扩张运动。与此同时,科学也进入了黄金时代,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等学科都相继做出了震惊世界的大发现。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第6届国际地理大会于1895年在伦敦召开,大会认为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已经探索完毕,只剩下南极大陆还未被征服,因其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对南极的探索将有助于各个科学分支的进步,因此大会敦促各国的科学学会向南极进军。

于是,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这20几年时间里,一共有10个国家相继派出了17支探险队进入南极大陆,在取得了一系列惊人成果的同时,其过程也是极为戏剧化的,有很多英雄故事都被写成了小说甚至拍成了电影。因此,南极探险的这一阶段又被称为“南极探险的英雄年代”(The Heroic Age of Antarctic Exploration),来自世界各国的南极英雄们共同谱写了人类探险史上最精彩的一章。

其中最核心的人物无疑是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如果再用《三国演义》做个类比的话,阿蒙森在南极故事中的角色相当于曹操。虽然他足智多谋,屡战屡胜,他的魏国也是最终的胜利者,但因为各种原因,他的名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怎么好,被很多人误以为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野心家,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但随着更多原始记录的公开,他的形象终于被扭转了,如今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是南极探险史上最杰出的实干家,一个真正的英雄。

阿蒙森是南极故事里的曹操

阿蒙森最大的竞争对手毫无疑问是英国同行。19世纪末正是大英帝国最为强盛的时期,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科学水平都是公认的世界第一。当时最热心南极探险的英国人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会长克莱门斯·马汉爵士(Sir Clements Markham),但他一直无法说服英国海军部出钱赞助,只能退而求其次,决定招募一批海军军官组成“英国国家南极探险队”(The British National Antarctic Expedition),利用来自民间的资助完成南极探险。

1900年,这支探险队的赞助基本到位了,恰在此时马汉爵士原本认定的队长候选人因为酗酒出丑而被迫出局,马汉迅速任命了当时年仅32岁的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Scott)出任队长。就这样,一位此前甚至从来没有见过雪的海军上尉登上了南极的舞台。

斯科特在南极故事中的地位相当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两人都年少成名,很早就当上了故事的主角,但最终却因为各种原因把自己的故事变成了悲剧。不过,斯科特的性格和刘备正好相反,是一个刚愎自用,嫉贤妒能的人,他的悲剧几乎可以说是他的性格造成的,这一点也成为历史研究者重点关注的话题。

斯科特是南极故事里的刘备

斯科特上任后立刻四处招兵买马,迅速组织了一支南极探险队,队内的第三号重要人物就是本文的主角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Sir Ernest Shackleton)。他是南极故事里名声最好的一位大英雄,只是他出场的时间较晚,其地位很像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这位孔明先生在小说已经进行了三分之一后才出场,前半辈子辅佐刘备,刘备死后这才终于能够独当一面。虽然他打赢过不少战斗,但却伐魏失败,没能赢得最重要的战役,因此在三国正史中他只是个配角。不过,他却用自己的智慧和忠诚赢得了中国老百姓的爱戴,最终成为小说版《三国演义》里当之无愧的主角。

沙克尔顿是南极故事里的诸葛亮

南极诸葛亮前传

沙克尔顿于1874年2月15日出生于爱尔兰,10岁时随家人搬到了伦敦。小沙克尔顿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喜欢上课,更不喜欢考试。但他其实是个极富好奇心的孩子,特别喜欢读书,尤其喜爱诗歌。这一爱好预示着他将成为史上最“文艺”的南极探险队队长。

因为沙克尔顿总爱惹是生非,他16岁就退了学,当了一名实习海员。这段动荡的海上生活让他认识了很多不同背景的人,学会了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各种技巧。1898年,他作为一名具有船长资格证的海军军官参加了南非的布尔战争,并结识了一名上尉,后者的父亲是英国国家南极探险队的主要资助人,沙克尔顿因为这层关系进了这支探险队,从此便和南极结下了不解之缘。

换句话说,沙克尔顿并不是斯科特招募进来的,而是走后门进来的。斯科特很快就发现此人不同一般,将来一定是位帅才。但是,两人的性格却严重不合,斯科特是一个严肃刻板的领导人,执意要按照海军的方式管理这支本质上属于民间性质的团队。为了巩固他的权威,斯科特甚至在马汉的帮助下炒掉了原本安排上船的一位科学家领队,自己成为这支探险队唯一的领导人。沙克尔顿则是个生性随和的人,和任何人都相处得很好。因为斯科特权力大,沙克尔顿不得不接受了斯科特的安排,但他私底下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对待船员,大家都很喜欢他。斯科特明知有这样一位助手担当润滑剂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他却不能容忍有人威胁到他的权威,因此他和沙克尔顿这位探险队的第三号人物面和心不合,只是出于礼貌而没有正式翻脸。

1901年8月,这支探险队乘坐一艘带有蒸汽动力的三桅帆船“发现号”(Discovery)驶出英吉利海峡,开始了第一次南极探险之旅。三副沙克尔顿名义上负责仓储物资的管理,但他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船上的娱乐工作,可算是物尽其用。

探险队在南极越冬期间,有一名队员掉进冰窟窿里摔死了,但随船而来的科学家们做了不少有意义的工作,沙克尔顿还编辑出版了南极大陆的第一份报纸《南极时报》(South Polar Times),应该说是圆满完成了任务。但斯科特并不满足,他突然萌生了征服南极点的念头,并在明显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决定出征。

《南极时报》上刊登的一张照片,描绘了探险队在南极大陆行走的状态,摄影者很可能是斯科特

1902年11月2日,一个由斯科特、二副威尔逊和沙克尔顿组成的3人冲刺小组整装出发,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征服南极点的尝试。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走到了南纬82°17’的地方,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虽然那里距离南极点只有850公里了,可3人的给养都快用光了,所带的22条狗也全都死了,他们不得不原路返回。回程途中3人全都患上了雪盲症,沙克尔顿还得了严重的坏血病,差点死在路上。回到了营地之后,斯科特坚决要求沙克尔顿中止探险提前回国,但后来有不少人相信这一决定与其说是因为沙克尔顿的病情(他吃了几顿生海豹肉之后就好了),不如说是因为两人的关系出现了裂痕,斯科特找了个借口惩罚了沙克尔顿。

虽然没能征服南极点,但回到英国后的斯科特还是被当成了民族英雄,获得了无数荣誉。他被提升为海军舰长,受到了英王乔治七世的接见。相比之下,沙克尔顿就不太如意了。不管原因如何,中途退出总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回到英国后沙克尔顿心灰意冷,改行做了记者,甚至还做过几年投机商人。但他内心中对于南极的渴望最终还是战胜了理智,他运用自己的个人魅力从几个商界大佬那里筹措到一笔钱,组织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南极探险队。这次他干脆不再用科考当幌子了,公开明确地提出此次南极之旅的最大目的就是征服南极点和南磁极点,科考只是副业。

1908年1月1日,沙克尔顿驾驶的一艘已有40年船龄的三桅捕鲸船“猎人号”(Nimrod)从新西兰出发,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南极探险之旅。这一次他改变了斯科特的管理方式,和船员们吃住在一起,有什么事都和大家商量,很快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和信任,被船员们戏称为“老板”。

沙克尔顿的第一艘探险船“猎人号”

在南极越冬之后,沙克尔顿把探险队分成了南北两队,北队前往寻找南磁极点,最终3名探险队员于1909年1月16日成功抵达,把这项桂冠留在了英国。沙克尔顿本人则亲自率领南队向南极点进军,由此可见在他心目中南极点比南磁极点要重要得多。由于目标明确,这一次他走得比斯科特更远,但他仍然犯了不少和斯科特同样的错误,比如他也不相信雪橇狗,而是把宝都压在了几匹从中国东北买来的西伯利亚矮种马身上,结果证明马不适合南极环境,死的死伤的伤,最终他只能用人力来拉运物资,效率极低。即便如此,他还是凭借顽强的毅力一直走到了南纬88°23’的地方,距离南极点只有180公里了。

但在此时,沙克尔顿领导的4人冲刺小组已经筋疲力尽,剩下的粮食也不够吃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放弃虚弱的同伴,带领身体好的人继续南进,争取戴上南极点桂冠。另一个选择就是放弃南极点,大家一起撤退。他最终选择了后者,4人全都活着回到了营地。事后统计,在124天的时间里,这4个人一共走了2690公里,个中艰辛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

回程途中发生的一件事很能说明沙克尔顿的品德。由于吃了变质的马肉,4人患上了严重的痢疾,躺在帐篷里奄奄一息。在这生死悬于一线的情况下,沙克尔顿把本属于自己的一块能量饼干强行塞给了患病最严重的弗兰克·瓦尔德(Frank Wild),此人曾经在斯科特的“发现号”上干过,和沙克尔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理解这(块饼干)是多么大的慷慨和善心,我向上帝发誓我永远不会忘记,再多的钱也买不了这块饼干。”

沙克尔顿最得力的助手瓦尔德

瓦尔德后来成了沙克尔顿一生中最可靠的帮手,两人联手导演了南极探险史上最壮丽的篇章——“坚忍号”探险,而那次探险留下来的一块类似的能量饼干在2001年拍出了7600英镑的天价。那次探险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一块饼干都能值那么多钱呢?请接着往下看。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坚忍号”

小说一定要有高潮才好看。《三国演义》的高潮是赤壁之战,南极探险故事的高潮无疑是南极点赛跑。最终阿蒙森成了赢家,他率领的一支挪威探险队于1911年12月14日成功抵达了南极点,创造了历史。斯科特率领的英国探险队虽然也到了南极点,但却比阿蒙森晚了35天。他本人也在返回途中死亡,成了南极故事里真正的悲剧英雄。

阿蒙森和他的探险队赢得了南极点赛跑

沙克尔顿没有参加这次南极点赛跑,侥幸躲过一劫。但他不甘心成为看客,于是他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的目标,力争成为第一个横穿南极大陆的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四处化缘,终于买到了两艘探险船,一艘极光号(Aurora)作为补给船从罗斯海一侧登陆,在登陆点和南极点之间设置一系列补给站迎接他下山,而他本人则驾驶“坚忍号”从威德尔海一侧登陆,率队走到南极点,再从罗斯海一侧走出来。他将这次冒险行动命名为“大英帝国穿越南极探险”(Imperial Trans-Antarctic Expedition)。“坚忍号”的名字则来自于沙克尔顿的家训:只有坚忍才能成功 (By Endurance We Conquer)。

这次行动的预算为5万英镑,这笔钱相当于现在的350万英镑,对于沙克尔顿而言算是一笔巨款。可还没等钱全部到位,沙克尔顿就在报纸上打出一则广告,上书:“招募勇士共度艰难险阻,酬劳微薄,必会经历严寒极夜,不敢保证活着回来,一旦成功则一举成名。”这则广告引来了5000多份申请书,沙克尔顿遵照人品优先的原则从中选出55人,加上他自己,每艘船各有28名探险队员。其中最重要的有3人,巧的是3人的名字都是弗兰克。

第一个自然是沙克尔顿的老朋友弗兰克·瓦尔德,他因为那块饼干而成为沙克尔顿最忠实的助手,被任命为探险队的副队长。

第二个是摄影师弗兰克·赫利(Frank Hurley),这次探险之所以名垂青史,与赫利拍摄的大量优秀照片有很大关系。人毕竟是视觉动物,一张照片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后来“坚忍号”下沉时,赫利为了挽救自己的摄影作品,多次潜入冰冷的海水中打捞沉在船舱底部的玻璃底板,这毅力太让人佩服了。

“坚忍号”上的摄影师赫利

第三个是来自新西兰的航海专家弗兰克·沃斯利(Frank Worsley),他被任命为“坚忍号”的船长。事后证明沃斯利是沙克尔顿选中的最重要的人,如果没有他的话恐怕一船人都得死。

“坚忍号”船长沃斯利

“坚忍号”原计划于1914年8月8日从英国出发,但5天前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沙克尔顿主动提出留下为国效力,但当时担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回复说:继续(Proceed)。从这一点即可看出丘吉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领导人,他已经在想战后的事情了。

两个月后坚忍号到达了南乔治亚岛,在格雷特维肯(Grytviken)捕鲸站停留了一个多月。沙克尔顿用赊账的方式从捕鲸站购买了足够多的煤炭和其他必须物资,还专程拜访了岛上的其他几个捕鲸站,和捕鲸者们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事后证明这两件事都非常重要。

被废弃的格雷特维肯捕鲸站(袁越 摄)

沙克尔顿原定12月5日出发驶往南极,但一位捕鲸站站长提醒他说,今年南极海域出奇地冷,海冰面积比往年扩大了很多,建议他等等再说。经验丰富的船长沃斯利则建议沙克尔顿干脆放弃探险,因为“坚忍号”其实是沙克尔顿廉价买来的一艘蒸汽动力的游艇,只有44米长,7.6米宽,船体也不坚固,抗冰能力很差。但沙克尔顿坚持按原计划驶往威德尔海,这是沙克尔顿第一次拒绝听从沃斯利的意见。

几天后“坚忍号”就遇到了浮冰,很快就被困在冰里出不来了。沙克尔顿决定在冰上过冬,希望来年春天浮冰能够化开。为了度过这漫长的极夜,沙克尔顿为每个船员都分配了具体的任务,好让大家保持忙碌,尽量减轻黑暗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他还经常组织大家在冰上玩游戏,在船上排演戏剧,甚至在地图上模拟世界大战的进程。沙克尔顿做这些事情可谓驾轻就熟,这是他展现领导才能的绝佳机会。

船员们为“坚忍号”除冰,开辟航道。–摄影赫利。(袁越翻拍自南极探险展)

探险队在冰上一住就是10个多月。第二年的10月24日,融化的冰块终于把“坚忍号”的甲板挤破了,海水灌了进来。沙克尔顿无奈地宣布弃船,把东西全都搬到了3艘6米多长的救生艇上。此时沙克尔顿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因为他意识到这次探险计划彻底失败了,横跨南极大陆第一人的桂冠也不可能戴到自己头上了,剩下的任务就只剩下逃生了。

为了减轻重量,沙克尔顿要求每位船员最多只能带两磅重的私人物品。他自己以身作则,当着大家的面把金表等贵重物品扔进了海里,却留下了一本白朗宁诗集,他要用诗歌给大家鼓劲。他还撕下了《圣经》中和求生有关的3页,其余的也都被丢进了大海。他又要求船上的木匠哈利·麦克尼什(Harry McNish)把他心爱的猫杀了,以免浪费粮食,这一点引起了后者的不满,但沙克尔顿的态度十分坚决:“我的责任是让你们每一个人都活下来,因此我不能感情用事。”

木匠麦克尼什

为了抢救存放在船舱底部的玻璃底片,摄影师赫利冒着被冻伤的危险跳进冰冷的海水中,打捞出520张底板。沙克尔顿和他一起从中挑选出150张底片,其余的尽数扔掉了。“企鹅照片已经够多了,我们不需要这些。”沙克尔顿对赫利说:“但那些关于探险队的照片必须留下,否则的话我们就像一群女中学生去郊游却不幸被淹死了一样。”

显然,沙克尔顿十分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必须把这次探险之旅变成一场表演,而这场表演光有文字记录是不够的,还需要图片作为证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沙克尔顿预言了读图时代的到来。

被抢救出来的一张底片,拍的是“坚忍号”船员在用餐。(袁越翻拍自南极探险展)

1915年11月21日,“坚忍号”终于沉入海中,直到107年之后才终于再次被人类看到。

艰难的逃生

没有了“坚忍号”,船长沃斯利建议大家在冰上原地等待,但沙克尔顿坚持要大家拖着救生艇向400公里外的一座小岛进发。这是沙克尔顿第二次没有听从沃斯利的建议,结果证明他再次错了。海冰表面崎岖不平,拖起来十分费力。木匠年纪较大,累得走不动了,再加上被迫杀猫的事情让他很不爽,便号召大家起来造反。

此时,沙克尔顿表现出了高超的领导才能。他先是掏出手枪把木匠制服,然后把大家召集到一块,宣布说虽然船沉了,但他仍然是探险队长,仍然会对大伙儿负责,所有人的工资也一定照发不误。

虽然制服了潜在的叛乱,但冰面拖船的方法实在是效率太低了,他们7天只前进了12公里,还不如海冰移动的速度快呢。沙克尔顿终于听从了沃斯利的建议,命令大家在一块浮冰上安营扎寨,希望移动的冰块能把他们带往某个海岛。此时他们携带的粮食已经基本耗尽,船员们只能依靠猎杀海豹为生。海豹的脂肪可以用来做燃料,将瘦肉烤成半熟,这样既可以下咽又可以补充维生素C,防止得坏血病。沙克尔顿严禁大家一次性捕杀太多的海豹,这倒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尚,而是因为他不想让大家觉得又要在冰上度过很长的时间了,由此而产生绝望的心理。

探险队在“坚忍号”前拍的一张全家福

探险队在这块浮冰上住了3个多月,直到第三年的4月9日,海冰上终于出现了一道裂缝。沙克尔顿立即下令所有人登上3艘救生艇,顺着这条通道驶入了茫茫大海。当时正是南极的初冬,气温在零下20℃~零下30℃左右徘徊,队员们的衣服被海水淋湿了,很快就结成了冰。他们只能拼命划桨,靠身体产生的热量取暖。这还不算,这片海域里到处都是虎鲸,如果它们施展出猎海豹的本事把船弄翻,大家肯定都得变成虎鲸的口粮。

探险队员们就这样战战兢兢地在海上漂流了6天,终于漂到了象岛(Elephant Island)。从地理上讲,象岛就是南设得兰群岛最北端的一个岛礁,环境恶劣无法住人。2016年,我曾经跟随一艘南极探险船造访过这座小岛,眼前除了蓝白色的冰川和黑乎乎的岩石之外看不到任何植被,也没有海滩,和大海接触的部分全是直上直下的绝壁,根本没有歇脚的地方,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有人愿意上岛的。不过,当年“坚忍号”上的探险队员们肯定不这么想,他们已经有将近500天的时间没有见到过任何陆地了,无论如何也要冒险抢滩登陆。

象岛上的那块平地,上面的雕像是后来驾船将探险队救出的智利船长路易斯·帕多(Luis Pardo)。

最终船员们成功上岸,却发现脚下只是一块大概30平方米左右的礁石,高度不足两米,随便来个大浪都会把它打湿。这地方临时歇脚还凑合,常住的话非得把人逼疯不可。更糟的是,这个岛不在任何常规航线上,留在这里相当于等死。于是沙克尔顿决定自己带领5名队员组成敢死队,冒险驾船出海去寻找救兵,剩下的22名探险队员在副队长瓦尔德的带领下留在岛上等待救援。瓦尔德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大家不被饿死,但更重要的任务是鼓舞士气,防止有人自杀。

敢死队有3个选择,第一个是距离象岛最近的欺骗岛(Deception Island),虽然也是座荒岛,但可能有捕鲸船在那里作业。第二个是距离象岛1000公里的福克兰群岛,但必须顶风穿越德雷克海峡才能到达,几乎不可能。第三个选择是距离象岛1500公里的南乔治亚岛,虽然距离远但顺风,最有可能成功。

木匠麦克尼什奉命将3艘救生艇中体积最大、状态也最好的詹姆斯·凯德号(James Caird)进行了加固,增加了一根桅杆和一面风帆。人员组成方面,沙克尔顿决定带上木匠,因为他怕木匠趁自己不在时惹是生非。他还决定带上船长沃斯利,事后证明这是他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不过,他不顾沃斯利的反对,在船舱内放进了很多压仓石。这是沙克尔顿第三次没有听从沃斯利的建议,事实再次证明沃斯利的建议是正确的,压仓石让本来就狭小的船舱变得拥挤不堪,而且坑坑洼洼的,让人几乎没法躺下休息。

凯德号复制品–摄影袁越

1916年4月24日,敢死队带着只够吃一个月的干粮出发了。这是一艘只有6.8米长的小舢板,船体纤细,很难想象6个人靠它在波涛汹涌的南极海里航行1500公里。实际情况很可能比所有人的想象还要糟糕,因为加了压仓石的缘故,船体吃水很深,海水不断地涌进船舱,需要有一个人不停地往外舀水,有时甚至需要往外铲冰。于是沙克尔顿把6人分成两组,每12小时轮换一次。工作时一人负责掌舵,一人负责风帆,一人负责舀水,12小时忙个不停。

吃不饱休息不好还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方向错误,一旦错过目标绝无生还希望。南乔治亚岛只有170公里长,要想在航行1500公里后找到一个170公里长的小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小船晃得太厉害,那几天天气又不好,几乎看不见太阳,担任领航员的沃斯利在整个16天的航行过程中只看了4次六分仪,大部分时间他都只能依靠直觉行船。

这还不算,行驶到第8天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场极其罕见的暴风,事后得知附近一艘500吨的渔船都被打翻了。他们一边不停地往外舀水,一边祈求上帝保佑。最终凯德号奇迹般地经受住了考验,但船中储存的淡水被倒灌进来的海水污染了,他们面临着被渴死的风险。所幸几天后沃斯利看到了海面上漂浮的海带,继而又看到了几只海鸟,他知道这就意味着距离陆地不远了。又坚持了几天后,他们终于看到了陆地。但海面依旧波涛汹涌,根本无法靠岸。不过他们已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驾驶小船冲了上去,居然成功了。事后沙克尔顿回忆说,他怀疑他们是否还能再多坚持一天。

这次航行的整个过程不可思议,被誉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小船海上航行。

上岸后他们先是找到一处泉水暴饮了一顿,又杀死了几只信天翁雏鸟煮了一大锅鸟汤,这才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他们就这样在岸上休息了好几天,靠泉水和信天翁雏鸟稍微恢复了体力。但新的问题又来了,他们登陆的地方是南乔治亚岛的南岸,所有的捕鲸站都在北岸。他们曾经试图驾船绕到北岸,但凯德号在抢滩登陆的时候损坏严重,他们试了一次就知道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沙克尔顿又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要带领两位体力好的队员横穿南乔治亚岛,徒步走到北岸去。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南乔治亚岛是一个非常陡峭的海岛,最高峰的海拔将近3000米,中央山脉常年被冰雪覆盖,在那之前还从来没有人上去过,根本不知道那里有没有路,到底能不能走得通。但沙克尔顿已经别无选择了,他只能冒险一试。

1916年5月19日凌晨3点,沙克尔顿带着沃斯利和另一名探险队员出发了。他们只带了够吃3天的食物,除了一根绳子外没有任何专业的登山设备,只能在自己的鞋底插了几根钉子当作冰爪。他们一路不停地走,有好几次走错了路不得不返回重走。下山时又遇到了一处陡峭的悬崖,试了几次都找不到下山的路。他们把心一横,干脆把绳子卷成坐垫,3人坐在上面一路滑下了山谷。

第二天上午7点,沙克尔顿听到了一声汽笛,他们立即发足狂奔,终于在下午4点钟的时候走进了斯特罗姆尼斯(Stromness)捕鲸站。站长疑惑地对眼前这位衣衫褴褛、骨瘦嶙峋、皮肤被海豹脂肪燃烧后产生的烟雾熏得黝黑的人说:“我记得你的声音,但不认识你了。”

两人上一次见面,已经是17个月之前的事情了。之后捕鲸站一直没有收到探险队的任何消息,他还以为这帮人已经死了。

这次横穿南乔治亚岛的旅程同样被誉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徒步之旅。3名探险队员在经历了诸般苦难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连续走了36个小时,终于完成了自我救赎。

重走沙克尔顿之路,前方就是终点,斯特罗姆尼斯捕鲸站。–摄影袁越

此后沙克尔顿兑现了承诺,先是驾船到了南乔治亚岛的南岸,接回了困在那里的3名探险队员,又先后4次驾船驶往象岛,终于在第4次尝试时获得成功。剩下的那22名探险队员在瓦尔德的领导下艰难地在象岛上生活了4个半月,个中辛苦自不待言。

1916年8月30日,当沙克尔顿费尽千辛万苦找来的一艘智利小渔船冒险冲入浮冰区,终于到达象岛时,他手拿望远镜挨个细数从两只倒扣的救生艇里钻出来的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当他数到22时,立刻转身和船长沃斯利握了握手,激动地说:“他们都活着!”

那次探险可以说是整个南极探险史中最为著名的一次,但它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成功,而是因为失败。不过,当时的世界还处在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年代,于是沙克尔顿被看成是一个失败者,很快就被人遗忘了。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有人写了一本书,记录了那次探险的详细经过,人们这才意识到沙克尔顿的壮举有多么伟大。

更重要的原因是,1970年时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变了,生命已经被放在了首要的位置。200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经做过一个民意调查,让人们选出史上100名最伟大的英国人,当年让沙克尔顿“继续”的丘吉尔排名第一,达尔文排第四,沙克尔顿被排在第11位,是所有南极英雄当中排名最高的,比英国最著名的探险家库克船长还高一位,而当年风头远胜于沙克尔顿的斯科特仅仅排在第54位。

后记

“坚忍号”探险结束后,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探险队员们在3个月后就被送上了一战的前线,不少人战死沙场。1922年初,沙克尔顿再一次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向南极进军,结果在格雷特维肯捕鲸站停留期间被心脏病夺去了生命,享年48岁。通常认为,南极探险史上的英雄年代在沙克尔顿死后便宣告结束了。

沙克尔顿的遗体本来是要被运回英国下葬的,但在他妻子艾米丽的坚持下,遗体又被运回了南乔治亚岛,于1922年3月5日埋葬于格雷特维肯捕鲸站的墓地。我专程去拜访了那个墓地,发现其他人的墓碑都是朝向东方的,只有他的墓碑面向南方,面向那块曾经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痛苦的南极大陆。

沙克尔顿之墓(袁越 摄)

沙克尔顿的副手怀尔德的骨灰就在旁边,他死于1939年,但骨灰被弄丢了,直到2011年才被重新找到,并被转移到了这里,和自己的老上级葬在了一起。

有意思的是,“坚忍号”残骸是在2022年3月5日被发现的,距离沙克尔顿遗体下葬的日子正好过去了100年。

我们在南乔治亚岛的时候曾经重走了一遍当年沙克尔顿的徒步路线,但我们只走了7.4公里,而且只需要爬上一个300米高的小山。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前面是什么,所以一点也不害怕。不像当年的沙克尔顿,根本不知道前面是什么。

我们徒步的时候也遇到了一段40多度的陡坡,高度大概有100米左右。我一开始还试图走下来,但走了几步就发现根本站不住,索性一屁股坐在雪地上,学着沙克尔顿的样子一路滑到了山脚下。记得当时大家都兴高采烈,像是小孩子在玩滑梯,可当年他们滑的是一段至少有300米高的悬崖,而且根本看不清山脚下到底有什么,很可能会被摔死。

像沙克尔顿那样滑下雪坡(袁越 摄)

可以说,自沙克尔顿之后,探险这个词的意义已经被彻底改变了,我们再也不会见到像他那样的真正的探险家了。

觉得好的朋友,帮忙点下赞哦,感谢您的举手之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