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泡在咖啡馆?或许是因为那看起来很洋气。殊不知,在云南一个“土气”的小村里,生长着世界上最为纯正的阿拉比卡小粒咖啡,它们是在百年前由外国传教士带入中国的,由于环境封闭,这些咖啡树至今仍保持着最纯正的“阿拉比卡血统”。当然,找到它们并不容易。
这个村子叫茱苦拉,位于宾川县平川镇东北部的大山深处,楚雄、大理、丽江三个州市的交界之地,咖啡树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出现,就是在这里。
这个只有84户人家,不到400人的彝族小村寨,却头顶着“中国咖啡发祥地”、“活化石”等光环,环抱村庄的成片咖啡林便是这些光环的有力支撑。
有了这些光环的存在,朱苦拉村和朱苦拉咖啡近年才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神父来到这个闭塞的小村庄,建造了天主教堂并在此定居下来。他平常不喝茶,喜欢喝咖啡,就请一个同行从越南带来了一棵咖啡树苗。
田神父将咖啡树苗种植在教堂右侧,并悉心照料。咖啡树苗逐渐成长起来,3年后,它开始结果。神父又选出一些种子,间隔一定的距离,种下了24棵。随着这些树木开花结果,到目前,第一株咖啡树的子孙达到了1134棵。
李春良的家就在已经荒废的天主教堂旁,最为村中的咖啡大户,他家的院子里常常会堆满成袋的咖啡豆。
那些大小不一、品相不太好的便是产自教堂百年老树上的豆子,其中混杂了铁毕卡(Typica)和波旁(Bourbon)这两种最纯正的阿拉比卡小粒咖啡品种。毫无疑问,这是在中国能够找到的最好的咖啡。
田神父不仅教村民们种咖啡树,同时也教会了朱苦拉村的人们制作咖啡的工艺。方法很简单:每年冬天,将成熟的咖啡果子采摘回来,用木板或砖头磨去第一层外皮;将果子放在烈日下暴晒半个月左右;晒干了,用手剥或用打谷机褪皮;将豆子放进锅里炒熟,至香味出;最后才将炒好的豆子放进石磨里,磨成的粉,就是可以喝的咖啡了!
村民煮咖啡的方式也很让人开眼,将研磨好的咖啡粉像煮土耳其咖啡一样,用纱布包起来在铝制水壶里煮沸,然后稍微焖一下,便可以倒出来喝了,咖啡的汤色浓稠得就像豆浆一样。如此原始的咖啡加工场景,简直就像是埃塞俄比亚原始部落中的一场“下午茶”。
在朱苦拉,喝咖啡就是一种生活习惯,不像城市里那么讲究。在这个村子只要哪家办喜酒,每个桌子上必然少不了的就是一壶咖啡,大家都用碗喝。
村民们自制的咖啡不需要提纯,主要是人们没有相关的机械设备,也无法掌握到相关的技术,所以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这样做出来的咖啡,自然没有正规企业生产出来的纯正,但的确是原汁原味的咖啡,不算苦,即使不加糖也能喝。
朱苦拉村的咖啡收获季会从12月下旬一直延续到来年的3月,村中的彝族老人经常会身手敏捷地爬到树上去摘咖啡,这样的咖啡采摘场景估计在全世界都不多见。
旅行小贴士
大理—朱苦拉村
到大理后转乘大理—宾川县城的客车,票价约25元,从宾川县到朱苦拉村有108公里的山路,建议包车前往,部分路程需要徒步。
鹿野鹿笙三个院子,安放你心心念念的大理好时光
鹿野鹿笙 · 瓦屋
这里是我们的复古怀旧俱乐部,一个院子两只猫,无处不在的小鹿,和意想不到的阳光。七种不同风格的房间,就像七种不同的音调,总会触动到你,与你的喜好合拍。
鹿野鹿笙 · 山房
这里是我们返璞归真的静心处。坐在茶室,远离城市的喧嚣;泡一杯茶,享受一整天免费的阳光。绿植松木,相辅相成;一首慵懒的爵士,带我们一起畅游曾经和未来,最美的时光。
鹿野鹿笙 · 花房
这里是我们为家庭游打造的“第二居所”:关上院门,这里便自成一方世界,安静得恍如幻境。在书吧能静的下心去细细品读一本书;在院里能不顾及时间长短慢慢品味一杯茶;躺在床上沐浴从天窗倾洒下来的阳光;坐在窗边远眺苍山残雪,就算视线中堆叠了层层的瓦片屋顶,也会觉得可爱了不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