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艾弗砷
《第9节课》从上个月开始播出,童鞋们上了三年的网课,在周末《第9节课》上看到许玮甯一对一小班授课,大概更想重返校园了。
《第9节课》
许玮甯2022年流年不利,刚在《她和她的她》中被男老师性侵,在《第9节课》又遭到男学生的骚扰。
师生恋是《第9节课》的噱头。从欲望、伦理、年龄、道德到个人困境,师生恋有不少人性困局可以深入挖掘。
不过,《第9节课》并不准备好好去讲师生恋。
说它引入社会议题,关注特殊群体,不如说它是一个利用畸恋做突破口,辅以各种流量佐料的台湾偶像剧。它是大数据时代的话题性流水线产品。
《第9节课》剧情并不紧凑,但反转却不少。
陈昊森饰演的高三校霸为了反抗家长会会长母亲的控制,整蛊新来的老师许玮甯,一系列幼稚操作和公共场合性骚扰之后,霸总化身成忠狗,追求许玮甯。密集攻击下,许玮甯逐渐撤下心防。
接着剧情反转,许玮甯接受陈昊森的最初目的,竟然是利用他来报复当年拆散自己家庭的第三者——陈昊森的母亲。
眼看两人突破阻力走到一起,又画风突变,陈昊森竟可能是许玮甯同父异母的弟弟。师生恋情突然转头向《雷雨》发展,狗血兜头浇下,让人猝不及防。
到上周日,12集《第9节课》播了10集,不出意外,最后两集又会反转,姐弟疑云、凶杀暗线都会被证明是误会,两人与陈母的矛盾涣然冰释,校主任伏法,迎来一个大团圆结局。
师生恋、出轨、乱伦、悬疑、凶杀,如果再加上绝症戏码,就集齐所有元素,可以在天雷滚滚中召唤神龙了。
这样鬼扯的剧情,如果没有许玮甯那散发着独特韵味的成熟魅力兜底,注定是一大惨案。
然而,《第9节课》对许玮甯这个角色的塑造是最模糊的。作为主角,除了上一辈的恩怨,她的爱好、感情经历、业余生活,观众一概不知晓。许玮甯就像《春潮》里的郝蕾,一直被导演保护起来,处在受辩护的玻璃罩中,用沉默少语的设定从人性和生活的复杂性中脱离,使得这个人物只能用来观赏,很难引起共鸣。
剧中的爱情也很可疑。开篇几集,陈昊森的视角几乎都是从裙底向上仰视的角度,梦到的也都是男女云雨之事,这到底是爱情,还是男生荷尔蒙泛滥而且目无尊长的意淫呢。
许玮甯身为国文老师,几乎没见过她讲国文,在她身上看不出任何国文专业的素养。她除了教人做西点,就是辅导思想品德和数学,不过,高三数学怕真的不是国文老师的能力范围。
甚至说,如果把许玮甯的职业换成学校食堂的糕点师或者女校工,也几乎不会影响主线剧情的走向。
剧中几位主角的家庭陈设,几乎看不出差别,清一色的酒店式装修,开放式厨房,难见生活气息。主演们开的车九成都是沃尔沃。剧中人没有细节的生活,倒是颇能看出爱奇艺原创剧工业复制的不俗实力。
剧集用孙燕姿的老歌《天黑黑》,串起两个人的爱情,试图用一首2000年的歌,将观众带回21世纪第一个十年,那个台偶的黄金年代。
二十年过去,台偶还是那个台偶,逻辑抓瞎,剧情俗套,靠俊男靓女的小清新撒糖撑场面。骑小摩托兜风,逆光摄影吃棉花糖,拍着手抓娃娃,雨中大声告白,统统是熟悉的配方和味道。
本剧这样老带新的主演阵容,是台偶近年的惯常策略,既可以压榨有经济能力的80后90后,进行情怀消费,又能带出新人,争取更广泛受众。用台湾相对大陆的审查优势差异竞争,靠本剧这样的争议性话题,争取的爱优腾的投资,也是台剧近年的生存之道。
《第9节课》的缺点,放到台湾偶像剧的谱系中,虽然看不到进步,倒也不觉得违和。乖乖女与黑社会青年谈恋爱的《斗鱼》,冷漠学霸与傻白甜学渣恋爱的经典之作《恶作剧之吻》,同一屋檐下谈姐弟恋的《恶魔在身边》。在这种谱系里,《第9节课》中的师生恋,只是另一个有足够的话题热度、引发剧情冲突的设定而已,而从来不是编导想要深入挖掘的主题。
师生恋,大概每个人中小学时都有过憧憬,却又有些不好启齿。
学生时代荷尔蒙充沛,却阅历有限,甚至没有成年,师生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不对等的人生经验,尴尬的职业道德要求,让这样的感情多数没有对抗世俗的磊落,倒是在众人目光下阻力重重。
除非像《中学圣日记》和《魔女的条件》中的主角一样,两个人都有义无反顾地甘于清贫的勇气,即使在错误的时间相遇,仍能忍受孤军奋战的痛苦,才能最终相守。然而,纯爱剧之外的真实故事,常常无疾而终。
如果双方都不是逢场作戏,这段感情中,学生虽然也是受伤害的一方,但能借此触碰到中年的落寞和徘徊,经历一场痛苦的人生成年礼,能在多年后温柔地回望。
而对于年长的一方,青春已逝,这些年,可能性的大门在身后陆续关闭,让已届中年的选择生死攸关。这一脚踏出去,大概不会一片坦途,很可能万丈深渊。
人到中年,一切都成定数,儿女成人,事业稳定,和爱人懒得吵架,也懒得甜言蜜语。日子一天天流走,平淡如水。
爱,已经退居不那么重要的位置,人脉、圈子、地位,辛苦维持的形象,如果永远失去,是过于严重的代价。
年长者总会担心,年老色衰,体力和心力都有未逮,而学生仍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大把的激情可以燃烧,世界变化快,自己注定只能陪对方走一段路。
性的释放带来的吸引力转瞬即逝。就像《教室别恋》,激情过后,只剩一片荒芜。而像《钢琴教师》,教师在沉沦前尚有自知的一刻,将学生和性当做最后一根稻草,努力避免自己坠入深渊,终究也无济于事。
《钢琴教师》
而少年者爱的,究竟是哪个自己?是这个已经与生活的枷锁缠结为一体,直至无需挣脱的讲台上的自己,还是卸下镣铐后坦坦荡荡告别过去的那个自己,那个彷徨无依的并不怎么自信的中年人?
更多的例子,大概都是像《男人四十》里的林耀国,始终没有踏出一步。权衡之下放弃去尝试,如果做了另外一种选择,一切是否会更好一些。校园里的一切波澜,终究会随着学生的毕业而渐渐平复,就像终将淹没在水下的苏轼的赤壁。他感觉枷锁本身已不再是桎梏,虽然他在底下已经窒息了。
《男人四十》
这样的结局,简直让人绝望。生活依然要模模糊糊地度过,黑白澄明,光明磊落,很少出现在生活里,尤其是中年人的生活里。
闷热的《热带雨》,语文老师的学校地位和家庭地位都岌岌可危,雨水不期然来临,就如同突然降临的死亡和瞬间迸发的情欲。刺破沉默的激情迸发由学生冒失的冲动开始,却没法悄无声息地静静结束。结尾师生两人孤零零站在浸满雨水的草地里,两脚陷在水下,被远景层层叠叠的高楼俯视。喊出的话淹没在雨声里。太阳出来了,但很快又会再下一场雨。
《热带雨》
师生恋很难拍好。
大约每个人小时候都暗恋过某个老师,对这种影视作品总有点期待,希望从里面找到自己当年悸动的感觉,返回青春期的心绪。但到头来一般都会失望。
讲台上的老师是学生时代唯一可以放心大胆凝视的异性,可以目不转睛地细细打量台上的身段与仪态。荷尔蒙的躁动和讲台上下身份的差异,让这种凝视既刺激又有些羞耻。老师偶尔放下身段,卸下他(她)的无力时,仿佛在授意台下那时的自己伸出援手,这几乎成了学生一厢情愿的秘密。
《第9节课》
回想起来,自己小时候暗恋的老师,好像也是郁郁不如意的。大概对于那时候的自己,老师常常表现出的苦恼,有种奇妙的魅力,那种有些高贵的落寞,吸引着那时候的自己。毕竟,那时候的我们,还没有被卷进生活的漩涡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