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生于哪里

  晚清名臣张之洞,因其祖籍是河北南皮,被尊称为“张南皮”。然而,笔者前不久到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出差时,却被告知张之洞出生长大在贵州,20岁才离开贵州,应算是贵州人。

张之洞生于哪里_http://jingxuanwang.com_信息发布_第1张

  张之洞的出生地和祖籍地

  为了全面了解社会成员的个人信息,政府部门设计了“XX人员登记表”,按照中国历史传统,这个登记表登记的内容第一项“姓名”之后,有一个“籍贯”。早些年叫“祖籍”,实际上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自己的出生地更重要,即从张之洞的经历来说,看看他的名字“张之洞”就知道了。当时张之洞的父亲张瑛在贵州省贵筑县当知县(贵筑县即现在的贵阳市,现在贵阳仍简称“筑”),官舍在贵阳贯城河汇入南明河出口处的六洞桥附近,因此取名“张之洞”。

六洞桥

  六洞桥始建于清代初年,是六座单孔石拱桥的总称。很可惜,据黄浩发表于2008年第2期《贵阳文史》杂志的《贵阳六洞桥与张之洞》一文介绍,此桥于1984年贵阳市整治贯城河时被全部拆除,结束了六洞桥350余年的寿命。

  当然,祖籍地对于张之洞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清朝也有一个防止报考移民政策,按照规定,异地报考需在移居地有祖坟,有房产、地产,纳税满20年以上,张之洞家达不到这一规定的要求,他虽然实际上是贵州人,但必须回到“祖坟所在地”南皮去参加“高考”。在1850年他13岁那年,张之洞由老家人张喜陪同返乡报考,县试中了秀才,名列榜首。15岁时又在顺天府应乡试,中举第一名。26岁时仍作为南皮人中了进士,名列第三探花,得到慈禧太后的重用。因此,称“张南皮”还是很重要的,一来表明张之洞参加科举考试身份是合法的,二来毕竟父亲张瑛因为科举考试考得不好才长期在边远省份工作,现在培养了张之洞这样的儿子,得让家乡父老知道老张家还是有人才的嘛!

  尽管登记表还在登记,但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一个人是哪里人的意义正在逐步淡化,爷爷的出生地对孙子的成长经历已经不会有多大影响了,父亲的出生地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比如某位人士,明明他出生长大在某地,不仅讲话口音是那里的,连神态举止都“像”那个地方人,却因为年轻时填表前六项有一栏“祖籍”,按规定应填写祖父的出生地,于是举世皆知他是祖籍地人,实际上他自己跟那个祖籍地没什么关系。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是故乡明”的“乡愁”仍然根深蒂固,许多人在社会交往中仍然遇事找老乡,但在社会交往日益密切、人口流动十分频繁的今天,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即使区域差距仍然存在,毕竟人格平等意识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地域歧视也会越来越淡化。比如今天外地人说起贵州,首先联想到的已经不再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即使是清朝人张之洞,也没有认为作为贵州人有什么不好。有一种说法张之洞20岁以后再也没有回过贵州,有人说他“羞为贵州人”。这一意见受到许多学者的摈弃,如发表于2016年第1期《文史天地》杂志的郭连保撰写的《张之洞的籍贯、科考与贵州情》一文,列举大量事实证明了张之洞作为贵州人热爱贵州的真情实感。本文十分赞同这一观点。

  “廿年贵州人,一世贵州情”

  张之洞生于1837年,1856年离开贵州,按照中国传统算法,那年他虚岁20岁。20年的养育之恩怎么能忘记呢?尤其是,张之洞16岁中举后回贵州,与都匀知府石煦的女儿喜结连理,成了贵州人的女婿、深度融入贵州,成家生子过日子,实际上就是当地居民。

  说张之洞是“廿年贵州人,一世贵州情”,最重要的是,张之洞一生成就起步于贵州。张之洞4岁时,张瑛调任兴义府担任知府,张之洞又随父亲来到兴义府治所安龙,即今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从此,张之洞在安龙潜心读书,接受了应对科举考试的系统教育,为科举成功、踏上仕途作出了准备。

  张之洞在贵州的这段人生经历对后来的张之洞究竟有怎样的影响,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有一点已经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就是后来的张之洞十分关心贵州的教育事业。由此也可见张之洞非常了解贵州,知道解决贵州的贫穷落后问题关键是发展教育事业,也和当今贵州脱贫攻坚时期突出发展教育的思路十分吻合。

  据传说,张瑛担任兴义知府时特别重视教育事业,每到午夜交更时分,就派两个差役挑着桐油篓巡城,看见哪户人家有人挑灯夜读,便去添一勺油,据说这就是“加油”一词的由来。其实,张瑛这一做法关键是给自己的儿子张之洞加了油:不仅促使他坚持刻苦学习,也深深懂得了教育的重要性。

贵州兴义府衙遗址

  据一些学者研究(参阅安尊华、张命春《论张之洞、李端棻、严修与贵州教育近代化》,载《贵州文史丛刊》2018年第2期),离开贵州以后的张之洞,以实际行动支持贵州教育,体现了张之洞深厚的贵州情。

  支持推动贵州官员发展现代教育

  直隶天津人严修1894年到1897年在贵州担任学政,后来出了《蟫香馆使黔日记》九册,其中记载了张之洞支持他积极履职的情况。先是严修按照张之洞的思路改革贵阳的书院,课程增设了算学、格致、英文、地理等。后由于缺乏数学教师,严修专门致电张之洞请求帮忙,张之洞立即派幕宾郭竹居到贵阳学古书院教授算学。郭竹居是贵州荔波人,其父是张之洞的老师。郭竹居回黔任教后,严修非常欣赏,称郭竹居“于中外情形,泰西学术大略能言之。黔中有此人,庶几一开风气乎!”

  帮助贵州培训教师。1906年,张之洞让幕僚安龙人宋绍锡(这个宋绍锡也和张之洞有渊源,张之洞小时候曾经住在他家里一段时间。张之洞以安排幕僚人员的方式照顾了一些贵州人,也是一种知恩报图吧)从湖北带回《为开办学堂派人来鄂留学敬告父老书》,要求兴义府选派十人到武汉两湖高等师范学堂学习7年,毕业后回乡充任教师,所有学费、旅费、伙食费,全部由他承担。结果兴义府只选了9人到武汉学习,学成后有的人留在武汉参加了辛亥革命,多数人回贵州任教,多有贡献。

  推动兴义府发展新式教育。1907年,张之洞提议将兴义府城书院改为中学堂,附设高等小学堂,并捐银1000两,置田租56石,以供兴义府中学堂修缮校舍、添置课桌椅之用;又捐银3000两,从日本购买5000册图书包括中小学教材、实验仪器和教学标本等,并派专人千里迢迢运到兴义城。

  张之洞倾心助力安龙教育事业,令安龙人至今感念。许多人可能因为张之洞,想要去安龙、去黔西南、去贵州看一看。笔者有幸去过安龙、黔西南,还有张瑛工作过的贵阳、安顺、遵义、榕江、威宁等等许多地方,也看了张之洞和他父亲的一些遗迹,十分感慨。如果张之洞有灵在天,一定会为今天多彩贵州的发展变化感到震撼。

  (作者:蔡永飞 单位:民革中央社会服务部)

发表回复